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集中力量发展( )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手工业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二次历史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这两件大事相关的年代分别是( )
A.1949年、1951年 B.1949年、1952年
C.1949年、1954年 D.1949年、1956年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第一种梦想实现的标志性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香港回归
近现代以来,中日关系历经风雨、跌宕起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 世纪在同样地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过去,日本以 “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个大帝国在受轻视的、配备以现代战争武器的邻国面前显得十分无能…… 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清王朝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变化速度却远远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中国的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实行抗战的阶段。……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重心关健,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今天的抗战,中间包含着极大的危险性。这主要是由于国民党还不愿意发动全国人 民参加抗战。相反的,他们把抗战看成只是政府的事。
——《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8月25日
材料四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要互补优势,互通有无,推动各领域双边合作提质升级;要继续扩大人员和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增进两国民众特别是年青一代的相互了解;要携手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步入新时代,中日关系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但依旧存在一些复杂敏感的要索。双方应建设性管控好矛盾分歧,加强外交和安全领域对话。日方应继续妥善处理历史等重大原则问题,巩固政治互信,为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排除干扰。
——摘编自新华网《推动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
(1)根据材料一,日本借用“东方道德、西方技艺”进行的社会变革是什么?此后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表现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中国政治形势开始了“新阶段”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抗战理念有何不同?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从中日关系的发展中得到什么启示?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历史看,全球化分几个阶段,主导方式不停变化。第一阶段是1500年到工业革命时期,强国通过海上战争控制航路,击溃竞争对手的商船船队寻求贸易垄断,建立主导性的全球贸易网络。第二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掠夺和市场扩张,这个时期的全球化本质上是种“帝国模式”,英国是霸权国。第三阶段是二战后,世界各国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国家间处理彼此关系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最强大的国家认为以战争方式开疆拓土得不偿失,战争无异于自杀,美国靠贸易就能致富。
——摘自徐秀军、刘贞晔等《特朗普会大开经济全球化倒车吗?》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再次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本轮经济全球化与早期的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建起一套对全球市场开放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本轮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各国经贸联系的共同基础。
——摘编自《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理论思考》
材料三中方一直以最大诚意进行中美经贸磋商,中方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决不动摇。中美双方只有相向而行,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不断积累互信的正能量,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让双方在互利合作中实现共赢。
——人民网《当以诚意未行动为磋商创造条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全球化不同阶段主导方式的变化。并指出推动第三阶段主导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在进行贸易磋商时应遵循的原则。并说明影响国家间外贸政策的根源。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孜孜以求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表 1952—1957年中国部分工业产品产量简表
——摘编自《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二如下表 1978 -1984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简表(单位:吨)
——摘编自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
材料三长期以来,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格局,使农村单纯搞农业,城市搞工业, 这种做法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乡镇企业既接受了城市的辐射,又扩大向城市反射,开创“城中有我,我中有城”的局面……对于中国的乡镇企业,英国路透社说: “中国在乡镇工厂利用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在发展中国家是独树一帜。”
——摘编自应佳洁《乡镇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2-1957年我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带来了什么后果?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发展乡镇企业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新时代我国应如何更好地发展农业和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