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他助人为乐的大爱行动,回答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这个根...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他助人为乐的大爱行动,回答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这个根本问题,赋予了自己22年生命以无限的长度”。这讴歌的是

A.邓稼先

B.王进喜

C.雷锋

D.焦裕禄

 

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雷锋是沈阳军区某部运输连班长,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工作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刻苦钻技术,干一行爱一行;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处处为人民的利益着想。1962年8月,雷锋因公殉职,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两弹元勋”,B项是“铁人”,D项是“党的好战士”。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国家主席习近平勉励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我们的伟大梦想。回首往昔,中华民族摆脱屈辱,站起来追梦开始于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D.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全人类共同的敌人:环境恶化、贫困与饥荒、疾病肆虐、恐怖活动频繁、毒品泛滥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意义。

(2)依据以上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表述完整,条理清晰,体现材料之间的联系)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

——列宁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倒退到资本主义”,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

——苏俄党内部分人对列宁的批评

 

(1)当时苏俄党内有人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做出批评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材料二:为了维护自由经济,不得不改变自由经济,为了维护民主制度,不得不调整民主制度。

——罗斯福1933年在美国国会上的讲话

“赤色总统”、“共产主义代理人”、“本阶级的背叛者”!

——美国大垄断财团对罗斯福的批判

 

(2)罗斯福新政实施的主要背景是什么?美国大垄断财团批判罗斯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

——《时代周刊》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评价

 

(3)依据材料回答,判断中国改革开放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标准是什么?

(4)以上改革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主席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世界新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1)举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件史实,以此说明“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材料二: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它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一如往昔。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2)材料中的远征指的是什么?远征途中对中国共产党最具转折意义的会议是什么?

材料三: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

——1956年毛泽东在一次国务会议上的发言

(3)材料反映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什么阶段?

材料四: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中国人民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4)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查看答案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19世纪中期,有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物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其中详细阐述生物生存竞争的是(   )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物种起源》 D.《共产党宣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