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阜路浓缩北京历史,延续城市文脉。某历史社团开展了朝阜路考察活动。
(搜集资料规划路线)
朝阜路东起朝阳门,西至阜成门。这条路形成于元代,元大都平则门与齐化门所在位置就是今天的阜成门与朝阳门。历史上这条道路曾被皇宫隔为东西两段,民国时期,人们才可以穿行于旧时的皇家禁地,东西城交通距离缩短。
(1)依据资料,填写①②处对应的内容。写出朝阜路路线的变化。
(实地考察、主题研究)
(2)以上是朝阜路沿线的几处重要考察地点。从以下主题1、2、3中任选一个,并选取两个相关的考察地点,分别说明考察地点与主题的关系。(仿照示例完成)
主题1:近代思想解放;主题2:民俗文化;主题3:公共文化事业发展
示例:
(整理笔记感悟文化)
朝阜路和中轴线相互结合,一条横贯东西,另一条纵贯南北,共同支撑起北京老城的文脉骨架。在朝阜路两侧,密布着元朝以来类型多元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元朝的妙应寺白塔是藏式佛塔,清代的西什库教堂是西方哥特式建筑,民国时期修建的中央医院是北京市第一家公立医院,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华侨大厦是首都“十大建筑”之一。
(3)依据以如图文笔记,概括朝阜路的历史文化特点。
(成果运用提升认识)
今天我们的城市建设,在对历史传统加以继承的时候,也要体现我们的时代精神。传统形式并非一个固定形式,而是一段一段的历史所赋予,一代一代的城市居民所创造。例如,在妙应广场规划方案中,采用下沉式广场的方式。使白塔更显得高大,附近公共建筑设计屋顶花园,与广场花园绿地呼应,广场下部安排地下停车场,缓解了周边地区绿地、广场和停车场短缺的问题。
——摘编自高毅存《传统建筑与主流意识——朝阳门一阜成门文化街的思考》
(4)结合学者观点和考察内容,为朝阜路的发展提出一个建议。
大国治水利国利民
材料一 汉武帝高度重视兴修水利。在长安附近开掘漕渠,方便了长安附近的运输,还可灌溉田地一万余顷。此外关中地区兴建了白渠、灵轵渠等工程。白渠灌溉得力,受益农田年年丰收。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关中地区水利工程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兴修水利工程的背景。
材料二 开挖大运河是这个短命的王朝最大的成就,后世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继承和改善了运河体系。两宋以后,北京之所以成为首都,也是这条运河延伸的结果。
元朝在今北京地区开凿通惠河后,南方来的船只可以到达大运河的终点——积水潭。积水潭沿岸的斜街与钟鼓楼一带发展成为最繁华的商业市场,通惠河不仅是大都赖以生存的命脉,还是一条供城里人游览的风光河。
——摘编自张妙弟《元大都与京城水系》等
(2)依据材料二,写出这个“王朝”的名称。概括大运河对北京城发展的作用。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比较两项水利工程的相同点。任选一项水利工程,结合所学,分析其兴建的历史背景。
材料四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一工程经过几十年的论证和准备,2002年正式开工。在建设过程中,成立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协调了各部委、沿线各省市等力量。该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输水线路长,穿越河流多,其难度国内外没有先例。至2020年6月,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输水300亿立方米,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京津冀地区人民生活饮用水质量明显提高。华北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状况得以缓解,水资源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4)近年来一系列大型工程的兴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依据材料四,谈谈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认识。
劳动传承智慧劳动开创伟业劳动成就梦想
材料一
(1)从以下著作中选取正确内容填入材料一相应的位置。(填序号)依据材料一,概括三部著作成书过程的共同点。
①《伤寒杂病论》②《齐民要术》③《本草纲目》④《天工开物》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受地点、季节等条件限制,需要发明一种“万能”动力机。1763年,瓦特为格拉斯哥大学修理机器,同时旁听了理论课程。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实践,瓦特改进了蒸汽机。由于有了这种动力装置,曼彻斯特地区的棉纺厂从18世纪80年代初的2家发展到1830年的99家。1785年瓦特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为英国的发明家树立了榜样。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分析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原因及作用。
材料三 人类的起源既是生物进化过程,也是社会进化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肯定达尔文学说的基础上,揭示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
——摘编自萧前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达尔文学说”的观点,概括马克思对劳动作用的认识。
材料四 全国劳动模范是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在新中国建设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者的荣誉称号。在1956年开展的全国劳动模范表彰活动中,劳模主要集中在重工业战线,很多是提前完成计划规定指标的先进生产者。在这次劳模评选过程中,辽宁、北京等8个省市共涌现出20多万名先进生产者。
——摘编自姚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写出与1956年劳模评选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分析这次劳模评选的作用。
材料五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2013年《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劳动的认识。
人类在与疫病的斗争中不断进步。
材料一 ①东汉末年,疫病流行,张仲景不顾自身安危,尽力救治病人。
②“五禽戏”创编于东汉末年,有助于强身健体,预防疾病。
③两宋时期,政府在疫病流行时常向百姓施散医药。
④明朝的李时珍采用多种方法治疗疫病,无论病人贫富都悉心治疗。
⑤我国古代民间发明“种痘”方法预防传染病——天花,这一方法后来传播到其他国家。
⑥康熙年间,面对疫情,政府免除租赋,鼓励垦荒,恢复生产。
(1)将材料一的史实与以下观点相对应。(填序号,每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我国古代政府有应对疫情的措施: 我国古代医生具有高尚的医德: 我国古人有预防疫病的做法:
材料二 19世纪以前,欧洲人主要凭借经验或想象对抗疫病。19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等,充分揭示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西方医学逐渐凭借实验研究和对疾病实体的观察,建构起生物医学体系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细菌与传染病的关系,采用现代医学技术防治疫病,发明了人工减毒疫苗技术,研制成功狂犬病疫苗等。
(2)依据材料二,写出19世纪前后欧洲人应对疫病手段的变化。结合所学,说明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中国免疫规划四十年大事记(部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实施免疫规划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
材料四 如图是2020年的一幅抗疫主题海报,其中的文字内容体现了人类历史上对抗疫病的经验和智慧。
(4)综合以上材料,在①处补充一项符合主题的内容。
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它成立后的10年里,世界贸易总额增加了3倍。以下关于世贸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以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为宗旨 ②可向冲突地区派出维和部队
③彻底消除了世界各国间的贸易摩擦 ④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如图《美苏国防开支数据图》可用于说明
A.冷战时期美苏两大国进行军备竞赛 B.二战后美苏两国经济实力交替上升
C.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国家 D.冷战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