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建国后,为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农业发展的政策进行相应调整,这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虽然分到了土地,可是由于仍旧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使得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也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抗自然灾害等,这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三: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提倡吃饭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都归公社所有。许多果树被砍、家禽被屠宰。
材料四: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建国后我国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土地改革进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此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哪部法律文献?
(2)为了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国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1958年我国在农村开展的哪一运动?同年我国还开展了哪一运动?
(4)材料四所说的“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发生的变化”指的是实施什么经济体制?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的农业经济政策变化产生的不同影响,谈谈带给我们怎样的历史启迪?
那是一个热情有余而理智不足的年代,当时的口号是“一天等于二十年”“赶超英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些口号反映出当时我国
A. 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
B. 经济建设违背客观规律
C. 生产力水平有所发展
D. 经济发展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1953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以下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②修建青藏、新藏等公路
③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我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下列表述中,不属于政治意义的是
A.彻底摧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D.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为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开括了新空间的是
A. 完成三大改造 B.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设立经济特区 D. 包产到户
下列有关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 )
①都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②都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路线方针
③都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④会议的方针路线都在实践中得到具体的贯彻和落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