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材料阐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
A.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B.科学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C.科学技术开始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D.新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2019原创)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个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挤满了人——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人们不自在地隐居在高大公寓的小房间内沉思或空想;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一情境最早出现在……
A.17世纪四五十年代 B.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20世纪初 D.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好的歌曲往往记载了时代气息,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催人奋进的长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材料二 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
——电视剧《鸽子哨》的主题歌《我的一九七八》
材料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春天的故事》
材料四 山绿起来人富起来,面朝大海中国春暖花开。一个梦用五千年文明的承载,美丽中国世世代代……
——《美丽中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让中国人民“站起来”是指哪一历史事件?“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社会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
(2)材料二中的“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指的是哪次会议?该会议作出了怎样的重要决策?
(3)材料三中的一位老人指的是谁?他“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
(4)建设“美丽中国”从我做起,请谈谈你的想法。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建国后,为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农业发展的政策进行相应调整,这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虽然分到了土地,可是由于仍旧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使得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也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抗自然灾害等,这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三: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提倡吃饭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都归公社所有。许多果树被砍、家禽被屠宰。
材料四: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建国后我国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土地改革进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此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哪部法律文献?
(2)为了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国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1958年我国在农村开展的哪一运动?同年我国还开展了哪一运动?
(4)材料四所说的“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发生的变化”指的是实施什么经济体制?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的农业经济政策变化产生的不同影响,谈谈带给我们怎样的历史启迪?
那是一个热情有余而理智不足的年代,当时的口号是“一天等于二十年”“赶超英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些口号反映出当时我国
A. 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
B. 经济建设违背客观规律
C. 生产力水平有所发展
D. 经济发展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1953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以下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②修建青藏、新藏等公路
③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