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原创) 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寇侵占东北、践踏华北的危亡形势,仍有国人沉溺靡音,纸醉金迷。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共产党人□□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传遍大江南北,鼓舞了中华儿女抗击日寇的信心。“□□”指的是( )
A.聂耳 B.鲁迅 C.张謇 D.赵丹
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一册,因内容新颖,深受欢迎;以后又陆续出版了整套初等、高等小学教科书,除国文外,还包括修身、算术、农业等。这些教科书的出版
A.说明了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
B.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
C.揭开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D.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日后成为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说明了
A.《申报》是近代中国创办最早的报纸
B.报纸作为大众传媒工具刊登的内容广泛
C.《申报》是最受当时人们喜欢的报纸
D.报纸是反映社会习俗和时政的唯一途径
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称:“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分水岭”指的是( )
A.京师大学堂的成立 B.科举制度的废除
C.《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D.京师同文馆的建立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规定取消“老爷“”大人“等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出现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这些变化体现出当时的
A.婚姻自主意识
B.崇洋逐新趋向
C.民族风情特征
D.自由平等风尚
服饰的变化往往体现了时代精神的变化。由图一到图二服饰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 )
A.日趋保守,缺乏活力 B.去繁就简,彻底西化
C.日益自由,文明开化 D.思想僵化,缺乏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