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2018信阳模拟)“我刚到安徽那一年(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

(2018信阳模拟)“我刚到安徽那一年(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心里怎么能不犯愁啊?”(万里《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为此而直接进行的伟大实践是

A.结束“文化大革命” B.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C.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行政企分开

 

C 【解析】 根据材料“安徽”“1977年”,再从大意可知生产队人均年收入很低,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为改变这种情况于1978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选择,也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这里的“关键选择”指的是( 

A.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C.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

D.顺应经济全球化,加入世贸组织

 

查看答案

(2019原创)有人说:“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后,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或者说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指的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大

 

查看答案

观察下图。图中所示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是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B.使腐朽的清王朝逐步走向灭亡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查看答案

(2018郑州模拟改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学习西方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

材料三  我们反对礼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制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

——陈独秀《敬告青年》

(1)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的强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客观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政治革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的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陈独秀为了达到扫除“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提出的口号。这场运动对“孔教”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基本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维新运动不是一直把很大希望寄托在由一个好皇帝来推行改革吗?义和团运动打出的旗号不还是“扶清灭洋”吗?一般说来,人们最初总是希望能在现有社会秩序下进行温和的改革……只有当国家民族的命运已处于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别的办法都尝试过,都走不通,人们的忍耐程度已超出它的极限,这才会拿起武器来拼命,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才会出现。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文录》

材料三  孙中山在他任职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表现了革命派在交出名器前企图用约法限制袁世凯的努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是指哪一革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主持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用意,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是如何体现孙中山的用意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