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和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和帆船等。鸦片战争后,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逐渐传入。

材料二  1865年,英商在北京铺设了半公里的窄轨铁路,并试行小火车。这一举动引起京城市民的惊诧和猜疑,视其为怪物。窄轨铁路很快被清政府责令拆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修筑了芦汉、沪宁、津浦铁路,形成近代中国第一个筑路高潮。到1911年,全国铁路总长9292千米。

(1)材料一中交通工具的动力在鸦片战争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对于火车的引入,近代中国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转变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交通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鸦片战争前:人力或风力;鸦片战争后:蒸汽机。 (2)不接纳反对(排斥)到接受并修建铁路.原因:①西方先进交通工具的传入;②近代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③近代化的推动;④西方思想的传入。 (3)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方便人们的出行,推动近代社会进步。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分析材料一的“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和帆船等。鸦片战争后,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逐渐传入。”可以看出交通工具的动力在鸦片战争前是人力或风力;鸦片战争后是蒸汽机。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分析材料二的“1865年,英商在北京铺设了半公里的窄轨铁路,并试行小火车。这一举动引起京城市民的惊诧和猜疑,视其为怪物。窄轨铁路很快被清政府责令拆除。”可以看出人们对火车的态度是不接纳反对。分析材料二的“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修筑了芦汉、沪宁、津浦铁路,形成近代中国第一个筑路高潮。到1911年,全国铁路总长9292千米。”可以看出人们对火车的态度是接受并修建铁路。结合所学知识,产生这种转变的原因是:西方先进交通工具的传入;近代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③近代化的推动;④西方思想的传入。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交通工具的知识点。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可以总结出交通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交通工具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方便人们的出行,推动近代社会进步和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查看答案

1882年10月24日,北京的科举考试发榜,《申报》驻京记者连夜用快马将江、浙、皖三省考取名单送往天津,电传至上海,次日见报,使民间很快就知晓考试结果。这段叙述没有涉及( )

A.新式通信工具的应用 B.信息传递途径的多样

C.科举考试内容的变革 D.大众传播媒体的影响

 

查看答案

“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 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这首诗反映了近代中国( )

A.火车轮船的传人 B.大众传媒的兴起 C.有线电报的出现 D.社会习俗的变化

 

查看答案

近代前期,如果有人在衣、食、住、行上出现“洋化”现象,便会为社会舆论所不容。民国初年,不仅归国学子喜欢洋货,而且很多市民也趋向于穿西服、吃西餐等生活方式。这表明

A. 人们仅热衷于西方的衣食

B. 不同人群对“洋货”的态度不同

C. 归国学子引发了衣食“洋化”

D. 人们逐渐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的情景表明近代中国

A. 书信往来彻底结束

B. 社会礼仪发生变化

C. 信息传递主要靠电话

D. 出现了新兴的职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