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某小组同学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三种方案的共同特点是:将同一树种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方案1: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方案2:将甲组灭菌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3:将甲乙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请你回答:
(1)请找出方案3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______.
(2)甲乙两组为什么用相同的树叶?______.
(3)为什么要使树叶保持湿润?______.
(4)在上述三个方案中,哪个方案更能说明问题?为什么?______.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图是关节的模式图,图中标号的结构你一定认识,请填在横线.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⑤______
其中______内有少量滑液,起着______的作用.
查看答案
取两支盛满水的试管,把一只蝗虫A的头部浸没在水中,把另一只蝗虫B的胸部腹部浸没在水中.过段时间,看到的现象是______.试分析原因:______.
查看答案
豆科植物的根有很多肿胀起来的地方,称为根瘤,根瘤内有很多细菌,称为根瘤菌,根瘤菌能将泥土间的氮气转变成含氮化合物,而豆科植物则可以利用这些含氮化合物合成蛋白质,由此可见:
(1)根瘤菌对豆科植物的生长______(“有害”还是“有利”).
(2)豆科植物能为根瘤菌提供生长发育所需要的______.
(3)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中,这种方式属于______.试再举一个属于这种方式生活的实例______.
(4)根瘤菌繁殖后代的方式是______.
查看答案
人有人言,鸟有鸟语.不同的白冠雀的鸣声虽然基调相同,但又有各自的“方言”.如果把某个白冠雀鸟群(A)的幼雏(a)移到另一白冠雀鸟群(B)中去,等到a长成成鸟,a的鸣声就不同于A鸟群而接近于B鸟群.但如果把白冠雀的幼雏(b)移到黄莺鸟群中生活,它却学不会黄莺的鸣声.
(1)a的鸣声,具有B白冠雀鸟群的“方言”特点,这是______行为所起的作用;b学不会黄莺的鸣声,是因为b的体内不具有控制黄莺鸣声的______.
(2)上述实验说明,______行为是在______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
查看答案
观察图片,按要求回答.
(1)将不同的动物与它们的类别用线连接起来:
A 海蛰 ①鱼类动物
B 河蚌 ②哺乳动物
C 河虾 ③腔肠动物
E 鲫鱼 ④甲壳动物
G 白鳍豚 ⑤软体动物
(2)被我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的是______、______.海马是鱼吗?______(填“是”或“不是”)原因是躯干被骨板包围,有______,在水中能直立状前进,有______,用______呼吸,终生生活在水中.
(3)鲫鱼身体呈梭形,有利于减少水的______.用吸管吸取一些墨汁,慢慢地滴在鱼口的前方,会看到墨汁从鱼的______流出.轻轻掀开鳃盖,观察鱼鳃的颜色是______,原因是鳃丝上布满了______,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鲫鱼完成______.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