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生物试题 >

如图所示,取一个无色透明的酒瓶,将生长旺盛的金鱼藻放入瓶内,并注满质量分数为0....

如图所示,取一个无色透明的酒瓶,将生长旺盛的金鱼藻放入瓶内,并注满质量分数为0.1%的碳酸氢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能够释放二氧化碳),然后把装有玻璃管的木塞塞好,并在瓶口涂上凡士林以防止漏气.将装置放在充足的阳光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manfen5.com 满分网
(1)不久可以看到水草周围放出一串串气泡,这些气泡是______气体.
(2)这个实验证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利用______气体作为原料,产生______气体.
(3)瓶内的水受到气体的排挤一滴一滴从玻璃管口滴落下来,排出水滴的速率与下列哪些因素无直接关系( )
A.光照强度B.金鱼藻的数量
C.空气的湿度D.瓶内二氧化碳含量.
此题考查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的理解和应用.光照的强度、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解析】 由图可知: (1)不久就可以看到水草放出一串串的小气泡,气泡聚集在酒瓶的长颈部分,瓶内的水受到氧气的排挤,一滴一滴地从排水管口滴落下来.当气体积累到长颈部分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时,打开瓶塞,迅速地把快要熄灭的竹签或火柴梗,从光合作用释放氧的实验示意图长颈玻璃瓶的瓶口插入,竹片或火柴梗便立刻猛烈地燃烧起来.因为金鱼藻在光下放出的气体可以促进燃烧和氧气有助燃的特性,所以促进燃烧的气体是氧气.由此可以推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2)装置里注满质量分数为0.1%的碳酸氢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能够释放二氧化碳),以增加水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促进氧气的产生. (3)排出水滴的速率是随着产生氧气的多少的变化而变化,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与光照强度、金鱼藻的数量、瓶内二氧化碳含量有关,与空气的湿度无关,光照强度越强、金鱼藻的数量越多、瓶内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释放出的氧气越多. 故答案为:(1)氧气;(2)二氧化碳;氧气;(3)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日常生活常识和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与鱼类有关的问题.
(1)鱼类与蚯蚓、蝗虫等一类动物的主要区别是______
(2)蚯蚓、蝗虫身体中与鱼鳃功能相似的结构分别是____________
(3)俗话所说的“鱼子”是指鱼生殖系统的______器官.
(4)鱼在水中游泳时,控制鱼体前进方向的是______
(5)在黄海南部潜伏越冬的小黄鱼,每年3月集结游向山东半岛.经过山东石岛、龙须列岛进入渤海产卵;直到秋季,陆续离开渤海,南移回到黄海中心.小黄鱼的这种行为属于______行为;小黄鱼在黑暗的水体中能轻松躲开礁石,完成长途旅行,主要是靠身体上______的作用.
(6)鱼类与鲸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动物,但都具有流线型的体型,这是经过长期______的结果.
查看答案
下图是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后,画的两种细胞的结构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manfen5.com 满分网
(1)图中[3]是______,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有的呈现紫色,原因是______
(2)[4]是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
(3)[8]______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4)两种细胞相比,它们有哪些相同点?
(5)如果左图画的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则图中有没有错误?如果有,请你指出来.
查看答案
据《中国历史》(人教社,七年级下册)介绍:1969年,人们发现了隋朝修建的大型储粮仓库含嘉仓.在其中一个窖里,发现北宋时放进的50万斤谷子,大都颗粒完整.经考察,含嘉仓储粮窖一般在地下7~9米,窖底、窖壁修得平整、光滑、坚实,用火烧烤后还铺设了木板、草、糠、席等物.窖顶为圆锥形,最外层是厚厚的黄泥(如图).含嘉仓能长期储存粮食的原因是( )
manfen5.com 满分网
A.整个仓窖防潮、密封、温度低,谷子很难萌发
B.储粮窖修在较深的地方,可以保持较高温度,谷子不易腐烂
C.窖顶修成圆锥形,外层敷上黄泥,氧气很难出入窖仓,谷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D.在窖底、窖壁铺设木板、草、糠、席等物品,使得窖内很干燥,谷子不能形成胚根
查看答案
下图中描述细胞分化过程的是( )
manfen5.com 满分网
A.A过程
B.B过程
C.C过程
D.D过程
查看答案
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过程中的两个视野,从视野甲到视野乙的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manfen5.com 满分网
A.移动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
B.转动转换器,转动细准焦螺旋
C.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转动细准焦螺旋
D.调节光圈,转动转换器,转动粗准焦螺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 题型:解答题
  •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