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生物试题 >

日本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严重核泄露,核泄露会长久污染环境. (1)地震中某人...

日本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严重核泄露,核泄露会长久污染环境.
(1)地震中某人上肢受伤,伤口快速流出鲜红色血液,此时应指压伤口的______端止血.
(2)放射性物质污染海水后,人若食用该区域的海产品,主要在人体消化道的______ 被吸收,然后随血液首先流回心脏的______,再经______循环和体循环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
(3)人若经常食用受到核污染的海产品,体内放射性物质的浓度会远______于海水.
此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填空题,涉及出血的初步处理、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中的流动以及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血液循环等内容. 【解析】 (1)平时说的外伤出血是指体动脉和体静脉出血.体动脉流的是动脉血,动脉血含氧多、颜色鲜红;而体静脉流的是静脉血,静脉血含氧少、颜色暗红.体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因此动脉出血时鲜红的血液成喷射状或一股股的流出;而体静脉是将全身各处的血流回心脏的血管,压力小,血流较缓,因此静脉出血颜色暗红,血液缓慢流出.题中伤口快速流出鲜红色血液,可以判断是动脉出血,因而应该在近心端,采用指压法或止血带止血. (2)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很长,小肠壁的内表面环形皱襞上有小肠绒毛.由于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大大增加;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因此,人吃了放射性物质污染海水后,人若食用该区域的海产品,放射性物质主要在消化道的小肠被吸收进人体血液中. 人体内血液循环分为肺循环和体循环,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两条路线在心脏处汇合,因此血液首先流回心脏的右心房,再经肺循环和体循环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 (3)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渐富集积累,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人若经常食用受到核污染的海产品,体内放射性物质的浓度会远高于海水. 故答案为:(1)近心 (2)小肠 右心房 肺循环 (3)高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manfen5.com 满分网如图是心脏灌流实验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灌流正在进行,其液体所流经的途径是______
(2)图中所示的灌流途径在血液循环过程中属于______循环的一部分.
(3)A代表心脏的______(填名称).______(填字母)的壁最厚.
(4)灌流液能从F灌入吗?______(填能或否)为什么?______
查看答案
如图是呼吸系统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对吸入气体有过滤,湿润和温暖作用的结构是[    ]   
(2)痰是由[    ]    和[    ]    内表面的粘膜所分泌的粘液,以及被粘液粘着的灰尘和细菌等组成.
(3)体内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单位是[    ]    ,它的壁由    上皮细胞构成,外面有    围绕着,适于    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4)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    层细胞膜.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如图为人体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manfen5.com 满分网
(1)图中所示血管为    ,与其他血管相比,管内血流速度最   
(2)该血管中的营养物质主要由    (填某器官的名称)吸收进入血液.
(3)经过物质交换后,从该血管流出的是    血.
(4)进入组织细胞内的氧气,最终在组织细胞的    内被利用. 查看答案
下表列出了A、B、C、D、E五种食物(各100g)的主要营养成分.
食物糖类(克)脂肪(克)蛋白质(克)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
A0.49094745
B49.37324010
C9.86.26271214
D52.30.312.354
E15363230
(1)根据上表可知,食物______有利于防治夜盲症,食物______含有较多的能量,食物______有利于坏血病患者食用,食物______有利于防治骨质疏松症.(填上表中食物代号)
(2)一个小孩,经常吃钙片,但还是得了佝偻病.你建议他多吃表格中的______类食物.
(3)表中还没有列出的营养成分有水分、______和一部分维生素等.
查看答案
为了防止肥胖,青少年应拒食含油脂和食糖丰富的食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 题型:解答题
  •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