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生物试题 >

“阳春三月,沙尘暴卷土重来”,2005年4月18日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又遭遇了沙尘暴...

“阳春三月,沙尘暴卷土重来”,2005年4月18日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又遭遇了沙尘暴的袭击。近半个世纪来我国特大沙尘暴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在20世纪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而且波及的面积愈来愈广,损失愈来愈大。于是有专家撰文指出:这一切都是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特别是破坏了森林和草原带来的恶果。下图是科学工作者对我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原和荒漠面积变化的调查结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调查结果,分析植被和沙尘暴形成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沙尘暴的频繁发生是生态环境被破坏所致的恶果,请归纳出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提出“保持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还草”两项措施的首要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提出治理沙尘暴的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森林和草地地面减少使土壤蓄水能力降低②植被破坏使土壤裸露和荒漠化,沙化③森林减少,防风沙能力下降 ①对森林的乱砍滥伐②草原上的过度放牧③开垦耕地 改善生态环境 ①营造防护林,如我国正在实施的“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建设②保持草原植被,防止过度放牧引起的土壤裸露③退耕还林还草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2004年比1995年草地、森林面积减少,荒漠面积增多,导致沙尘暴天气出现的次数增加。其原因为:①森林和草地地面减少使土壤蓄水能力降低②植被破坏使土壤裸露和荒漠化,沙化③森林减少,防风沙能力下降,有风便起风沙,导致大风天气形成沙尘暴。 (2)沙尘暴的频繁发生是生态环境被破坏所致的恶果,其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有:①对森林的乱砍滥伐②草原上的过度放牧③开垦耕地。 (3)“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两项措施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森林和草原,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4)治理沙尘暴的方法包括: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积极建造防护林,建立人工草场,并妥善养护;制定合理的放牧制度,严禁超载放牧;扩大植被面积,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防风固沙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是五国森林分布数据图表,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名称

国土面积

(平方公里)

森林面积(平方公顷)

人口(万)

森林覆盖率

人均森林面积(公顷)

中国

960

15 888

129 533

 

 

日本

37.7

2388.9

12 350

 

 

芬兰

33.7

1 988.5

500

 

 

瑞典

41.2

2 440

830

 

 

  加拿大

992.2

26 410

650

 

 

 

(1)通过计算将各国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森林面积填入表格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与其他四国比较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到2040年前后我国的人口将达到峰值16亿左右,为了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其合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为了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种草的活动,我国将_______定为全国的“植树节”。

 

查看答案

我国于1984年和1985年相继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森林和草原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力求使我国对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尽快走上___________的道路。

 

查看答案

热带雨林的植物大多分布在______________的地区,其植物较_________

 

查看答案

我国森林的覆盖率低,只有______,人均森林面积只有______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