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白血病又称血癌。1847年德国著名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啸,首次使用“白血病”这个词,意思是“白色的血液之病”。
众所周知,人的血液颜色是红色的,其实白血病人也不例外。只是部分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数目是正常人的数百倍,使血液颜色比正常人稍浅。这种病人的血液经过离心静置分层后,清晰地显现出厚厚的白色细胞层,这是由于异常白细胞(如图)增多的缘故。
图1
这些异常白细胞在骨髓中大量产生,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浸润重要脏器和腺体,从而造成这些器官肿大或功能异常。此外,由于骨髓受到严重损害,不能继续制造足够多其他类型的血细胞,使得整个血细胞群体的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机体由正常白细胞构成的防御机制也失效,引起多种不良反应。这些异常白细胞被称为白血病细胞。
上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白血病患者体内有2种不同类型的白血病细胞,一种是占99%的普通白血病细胞,另一种是数量非常少的白血病干细胞。白血病干细胞存在于骨髓中,它们虽然含量极少,但是具有自我更新和不断增殖的能力,能产生大量普通白血病细胞,对身体造成极大危害。
目前,白血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有静脉化疗和骨髓移植等。静脉化疗就是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将杀灭癌细胞的药物输进体内,然而,静脉化疗却难以根除白血病,因为有白血病干细胞的存在,理论上说,只要残留一个,就可以“春风吹又生”。
骨髓移植是指将正常人的骨髓植入病人的体内,产生3种正常的血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然而做骨髓移植的条件非常苛刻,而且配型很不容易成功,这使得很多白血病患者失去了治愈的可能性。因此人们还在积极探索其他的治疗方式。
(1)将某位白血病患者的血液加入抗凝剂离心静置后,出现分层现象,厚厚的白细胞层位于右图中的第________层(填图中数字)。
图2
(2)据材料推测,白血病患者不可能出现的症状有________。
A.贫血
B.抵御疾病能力增强
C.肝、脾、淋巴结肿大
D.出血不易凝固
(3)由材料可知,引起异常白细胞大量增生的原因是患者体内具有______________。
(4)骨髓移植后,其中的造血干细胞除了能够分裂分化成正常的白细胞之外,还能产生________和________,使患者3种血细胞的数量和比例恢复正常。
钴胺是维生素B12衍生出来的一种化合物。为了研究甲钴胺对受损坐骨神经结构和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取30只大鼠,对其大腿的坐骨神经先切断后缝合,获得坐骨神经受到相同损伤的实验鼠。将实验鼠随机分成3组,每天定时注射1次不同浓度的甲钴胺溶液。8周后,测量切面愈合处坐骨神经髓鞘横截面积和髓鞘壁厚度,以及神经冲动传导速度,获得下表所示数据。请回答问题:(每空2分,共16分)
组别 | 实验处理 | 实验结果 | ||
髓鞘横截面积 (mm2) | 髓鞘壁厚度 (mm) | 神经冲动传导速度 (m/s) | ||
A组 | 60g/mL的甲钴胺 | 13.3 | 1.1 | 30 |
B组 | 20g/mL的甲钴胺 | 9.5 | 0.8 | 25 |
C组 | ① | 5.7 | 0.6 | 20 |
(1)坐骨神经是由多个神经细胞的________(选填“树突”或“轴突”)及其外面的髓鞘集结成束构成。
(2)测量髓鞘横截面积和髓鞘壁厚度,是为了评估甲钴胺对损伤坐骨神经________的修复作用;测量神经冲动传导速度,是为了评估甲钴胺对损伤坐骨神经________的修复作用。
(3)A、B、C组大鼠数量各________只,实验中记录每只大鼠的测量结果后,需计算出________,作为各组数据。
(4)C组是该实验的对照组,C组大鼠注射的①为不含________的等量的生理盐水。
(5)由实验结果可知,在一定范围内,较高剂量的甲钴胺使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________,结合髓鞘的变化可知,甲钴胺可以________损伤坐骨神经结构和功能的修复。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据科普中国网2016年11月3日援引报道,日本筑波大学研究人员船戸弘正及其同事,分辨出两种影响睡眠与觉醒平衡的基因突变。一种影响Sik3基因,它使内在睡眠需求增加,导致总的觉醒时间显著缩短。在这种情况下,非快速眼动睡眠增加(快速眼动:睡眠过程中有一段眼球会不停地左右摆动时期,是大脑非常活跃、容易做梦的阶段)。而另一种则影响Nalcn基因,使快速眼动睡眠的总量和片段长度缩短,其通过抑制神经元的兴奋度,实现对快速眼动睡眠的调节。研究人员使用正向遗传筛选方法得出上述结果。他们考察了8000多只具有随机基因突变的小鼠的睡眠模式,然后辨别睡眠模式异常小鼠的基因变化情况,最后确定了两种他们称之为“困倦”和“无梦”的小鼠谱系,并分别从中发现了Sik3和Nalcn基因的突变。
该发现凸显了使用这一方法来确定参与睡眠调控的新基因和通路的潜力,同时,其作为睡眠遗传学的重要成果,意味着人们对睡眠控制机制的理解比以往更加深入。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英国《自然》周刊。
请回答问题:
(1)睡眠过程中有一段眼球会不停地左右摆动时期,是大脑非常活跃、容易做梦的阶段。形成视觉时,物像落在眼球的________上,而________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2)Nalcn基因通过抑制神经元的兴奋度,实现快速眼动睡眠的总量和片段长度缩短。神经元是________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________和突起两部分。
(3)在遗传学上,“困倦”和“无梦”称为________性状。随机基因突变的小鼠实质上是小鼠体内的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你有没有这样的烦恼:为什么茫茫人海,蚊子只盯着你不放?朋友一点事都没有,你却一身包?
蚊子叮人真的和血型有关么?它们究竟是凭借什么依据来选择“青睐”对象的呢?
一直以来,人们都怀疑血型是吸引蚊子的重要原因。而这种怀疑在上个世纪70年代达到了巅峰。因为那个时候,有个研究疟疾的专家Wood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找来了102个不同血型的人,然后让他们把胳膊伸进装有20只蚊子的密封箱里。10分钟后,检验蚊子肚子里的血液的血型,判断一下叮咬情况。对100多次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O型血的人被叮次数最多。于是,Wood得出结论:O型血可能最招蚊子。
不,这实验破绽太多啦!诸如出汗、二氧化碳这样重要的变量,在这些实验都没有考虑到。于是,一个叫Thornton的人跳出来表示不服。Thornton又做了一系列补充实验,实验不仅考察了血型的影响,还增加了出汗情况、肤色、体毛等变量。最重要的是,实验过程中还消除了实验对象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影响。并且在考察每个因素时,都尽量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实验得出的结论:没有发现蚊子叮咬与血型存在必然联系,肤色和体毛也同样没有影响。但是,有一个因素影响显著,那就是出汗。
而在2004年,战局又被人横插一脚,这人是个日本科学家,叫Shirai。Shirai的实验对志愿者比较人道,使用的都是被锯了嘴的蚊子(对蚊子就不太人道了),但这样也就混淆了着陆和吸血的情况,而其亮点则是针对血型抗原假说进行了手臂涂抹血型抗原的实验。我们知道,血型的根本是血液里含有不同的抗原。假如蚊子对血型有偏爱,那么在手臂上涂抹血型抗原,应该可以蒙骗到蚊子、让结果形成显著差异?这个实验显示,O型血的H抗原较A型血的A抗原更吸引蚊子,A抗原较B型血的B抗原更受到蚊子的喜爱。所以吸引蚊子的程度,应该是O>A>B!但对于这样的结果,Shirai自己也不是很肯定。他觉得即使是血型抗原实验也无法证明蚊子对血型存在偏爱,因为实际情况中抗原在人体表面分布的浓度实在太低了!蚊子根本侦测不到!
综合来看,Shirai认为自己的研究并不能证明血型与吸引蚊子的程度有关。这个议题,至今还没有结束……
请回答问题:
(1)一直以来,人们都怀疑血型是吸引蚊子的重要原因。在抢救病人时,应以输______血为原则。在紧急情况下,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______血。
(2)专家Wood的实验破绽较多,是因为他有太多因素没有考虑,设计实验时未遵循____________原则,且应设置实验组与______组。
(3)出汗对蚊子叮咬情况影响显著。汗液的主要成分为水,还包括少量的________和________。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羊绒是动物纤维中最优质的一种,长在绒山羊外表皮层,是掩在绒山羊粗毛根部的一层薄薄的细绒。在中国,绒山羊(如图)仅生活在西北的温差较大、日照长的半荒漠地区。五只绒山羊一年所产的绒才可做一件羊绒衫。中国既是世界第一羊绒资源大国,又是世界羊绒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第一大国,中国羊绒衫产量居世界首位。
中国羊绒业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但由此带来的生态破坏后果也很严重。在每年秋冬的枯草季节,山羊能用锋利的前蹄把草根刨出来吃掉,由此给草原植被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过去,草原上的牧民很少养山羊,以获取“软黄金”羊绒为目的的大规模放养山羊,也就是近十多年的事情。据统计,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内蒙古等省区山羊的存栏总量已突破3000万只,我国目前的草场使用率超过承载能力的七八倍。
草原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超载放牧导致草原生态严重失衡!
请回答问题:
(1)大规模放养山羊对草原植被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在生物学上,把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____________。
(2)在每年秋冬的枯草季节,山羊能用锋利的前蹄把草根刨出来吃掉。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山羊等动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于绿色植物的________作用。
(3)我国目前的草场使用率超过承载能力的七八倍,草原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能力,但这种能力是________的。
(4)超载放牧导致草原生态严重失衡。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填字母标号)。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生物圈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转基因技术就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
1970年,史密斯(Hamilton Smith)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出了第一个能切割DNA的酶,它的发现使得重组DNA成为了可能。
1972年美国的保尔·伯格博士首次将不同的DNA片段连接起来,并且将重组的DNA分子有效地插入到细菌的细胞之中,因此获得了1980年的诺贝尔奖。
1973年,科学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一个来自沙门氏菌的基因,因而首次在科学界引发了关于转基因安全性的深入思考。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国、加拿大开始出现小规模转基因植物田间试验,90年代中期,美国批准了转基因植物的大规模种植,从而揭开了转基因植物的商业化的序幕。
请回答问题:
(1)转基因技术能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其根本原因是基因控制生物体的________。
(2)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它与真菌在结构上的区别是________,重组的DNA分子插入到细菌的细胞之中,实际上是与细菌细胞的________融合。
(3)随着转基因植物的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产品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