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性别遗传模拟实验,用30颗白围棋子,10颗黑围棋子按一定比例装入两纸盒中,每次从两纸盒中各摸取一颗围棋子,记录“白白”和“黑白”的组合数量如下表,请分析作答:
分组模拟实验结果统计记录表
组合类型 | 1组 | 2组 | 3组 | 4组 | 5组 | 6组 | 7组 | 8组 | 9组 | 10组 | 合计 | 比例 |
白白 | 6 | 7 | 3 | 4 | 5 | 9 | 4 | 5 | 3 | 5 |
|
|
黑白 | 4 | 3 | 7 | 6 | 4 | 1 | 6 | 5 | 7 | 5 |
|
|
(1)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中,应该各有______条染色体。
(2)男性含Y染色体的精子在模拟实验中应用______色围棋子表示,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能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
(3)模拟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应选用黑色纸盒,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了生男生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林的父母双方正常,而小林患有白化病,小林的父母想生第二个孩子,所生孩子为健康女孩的概率为___________。
2018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看,图中没有表现出来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在自然状态下,该生态系统的各个物种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通过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来实现的。如果人们大量捕获狐,短期内数量将会显著增加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进一步会导致草的数量__________,这说明生态因素中的___________因素能够影响生物。
(3)若此生态系统的土壤中含有某些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在体内含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
(4)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最长且包含恒温动物最少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的发育过程为变态发育的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鸟纲的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
(6)从细胞层次看,草和兔的最大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系统层次看,草和鼠的最大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请阅读下面科普文章。
分布在我国四川、秦岭一带的大熊猫是世界级珍稀动物。野生大熊猫属于食肉目,却主要以吃竹子为生。与普通的食肉目动物相似,其肠道的长度大概是身体的4倍,而一般植食性动物的肠道往往是身体的10~20倍。肉食性动物的食物中包含大量的蛋白质,其消化系统能够比较容易地将蛋白质分解并吸收,而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中包含大量纤维素,需要依赖肠道内的微生物将其分解。野生大熊猫肠道中也有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但由于肠道较短,对植物中营养的利用率远低于真正的植食性动物。因此,为了满足最基本的营养需要,野外生活的大熊猫除了睡眠或短距离活动,每天取食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
为了达到长期保护大熊猫的目的,人们尝试将圈养保护的大熊猫放归野外。圈养大熊猫的食物种类丰富,主要由高蛋白、高热量的精饲料构成。研究发现,圈养大熊猫肠道内的大肠杆菌和乳酸菌数量较多,有利于肠道对高蛋白食物的消化吸收。而野生大熊猫多以竹子为食,肠道中大肠杆菌和乳酸菌的数量较低,梭菌较多,这更有利于对纤维素的分解。放归野外后,大熊猫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肠道微生物也会发生较大波动。有些大熊猫的肠道菌群发生紊乱,芽孢杆菌或酵母菌数量增加,可能引起肠道疾病,导致大熊猫死亡。
目前,研究人员加强了圈养大熊猫放归前过渡期的野化训练,并开展放归后的疾病防治工作,使大熊猫的成活率得到提高。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大熊猫属于________纲、食肉目。由下图左图可知,与眼镜熊相比,大熊猫与小熊猫的亲缘关系更__________。
(2)大熊猫的手掌多长出一个伪拇指(图),这与其抓取竹子的取食方式相适应。从进化的角度分析,这种适应是长期_____________的结果。大熊猫喜欢生活在四川、秦岭一带的竹林,这体现了生物___________环境的特点。
(3)野生大熊猫的肠道内梭菌数量较多,可以将_________分解,供大熊猫吸收利用。梭菌与大熊猫是__________关系。
(4)肠道内的酵母菌或芽孢杆菌大量增多会导致放归的大熊猫患肠道疾病,芽孢杆菌和大熊猫之间是__________关系。
(5)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动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所示的是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进化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较早出现的单细胞动物和腔肠动物和较晚出现的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生活环境变化,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_______。
(2)较早出现的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没有_____的分化。而较晚出现的裸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结构复杂,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的分化。从生物体的结构组成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____。
(3)______是研究生物进化非常重要的证据。研究发现,在古老的地层中只有低等生物出现,而高等生物则出现在较晚近的地层中。从这一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_______。
(4)根据上图分析,从生物进化角度看,与鸟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_______。
下图是羊的毛色遗传图解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羊毛色的白毛与黑毛是一对_________性状。
(2)由第二代羊4、5和第三代羊6、7可以知道,白毛羊与白毛羊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中出现了黑毛羊,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
(3)若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则白毛羊7的基因型是_________。
(4)_________是控制性状的基因在羊4、5和羊6、7之间传递的“桥梁”。
(5)若羊1、2再生一胎,则后代羊中白毛羊与黑毛羊的比例接近于_________。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蚊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昆虫,通常雄蚊吸食植物的汁液,而雌蚊以血液作为食。吸血的雌蚊是登革热、疟疾、黄热病、丝虫病等病原体的传播媒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人类与蚊子斗争的历史由来已久。为了消灭蚊子,人类可谓是想尽办法。
20世纪30年代,人们发明了一种叫做DDT的杀虫剂,它能够大量且有效地杀灭蚊子,起到了防止蚊媒传染病蔓延的作用。但是人们逐渐发现DDT在杀死蚊虫的同时,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进而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因此,各国纷纷停止了DDT的使用。
为了找到更安全的灭蚊方法,20世纪70年代,科研人员利用射线照射的方法培育了不育雄蚊,然后将其释放到自然环境中。雌蚊通常一生只交配一次,雌蚊与不育雄蚊交配后不会产生后代,从而可以有效降低蚊子群体的数量。但是,由于辐射不仅会使雄蚊不育,也会影响它们的生命力,因此实际灭蚊效果并不理想。
近些年,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可以特异性切割DNA的物质。他们将该物质的基因转入雄蚊体内,在雄蚊(性染色体组成为XY)产生精子时特异性地破坏X染色体DNA,使其失去正常功能。研究人员将这种转基因雄蚊释放到野外,使其与野生雌蚊(性染色体组成为XX)交配产生后代。一段时间后发现,蚊子群体中的雌蚊所占比例急剧下降。当繁殖到第六代时,蚊子群体中因缺少雌性已经无法继续繁衍下去。这种遗传不育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蚊媒传染病的传播。
遗传不育技术具有传统防治方法难以比拟的优势,但也有生态学家担心,这种技术的广泛使用会破坏生态平衡。协调防治传染病和保护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依然任重道远。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从分类上看,蚊属于节肢动物门中的_________纲。蚊的发育经过卵、幼虫、________和成虫四个时期,属于________发育。
(2)DDT在杀死害虫的同时,还会沿着__________不断积累,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3)上文转基因雄蚊的精子中含有的正常性染色体是_________。它们与野生雌蚊交配产生的后代为______性,从而使蚊群体中的雌雄比例失调,最终导致该蚊群体灭绝。
(4)遗传不育技术可能会使某些蚊灭绝,减少疾病的传播。但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它可能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影响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