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生物试题 >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请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萌...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请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萌芽”社团在探究“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时制订的实验步骤如下:

a.取2支试管,分别标记A、B,注入2mL糨糊;

b.用凉开水漱口后,用小烧杯收集唾液;

c.向A试管内加入2mL唾液,向B试管内加入?

d.往试管中滴加2滴碘液;

e.将试管振荡后放在37℃温水中水浴10分钟;

f.观察试管内糨糊颜色的变化。

①上述“萌芽”社团制订的计划中有两个步骤顺序颠倒,应将_____对调;

②c步骤,应该向B试管中加入_____,作用是_____;f步骤中,糨糊颜色变蓝的是试管_____

③实施正确计划后,“萌芽”社团得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的结论。请你表达对此结论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

④“萌芽”社团想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并作岀假设:随着温度的升高,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会逐渐增加。为了验证这一假设,他们设计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你认为图示结果支持他们的假设吗_________

(2)200多年前,人们认为胃只能物理性研磨食物,而对胃能否化学性分解食物有争议。为此,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设计一实验:把一块瘦肉放入金属小笼子里,让鹰吞下小笼子,一段时间后取出,观察笼子里面瘦肉的变化。该实验若观察到现象,说明胃能进行化学性消化。能进行化学性消化的原因是胃液含有消化的_____酶。

 

d和e 2ml清水 形成对照 B 不对,只能得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的结论,而不能得知分解成何种物质 不支持 蛋白质 【解析】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 (1)①“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步骤是: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水浴→冷却→滴加碘液→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该实验应先水浴待唾液发挥并冷却后再滴加碘液,这样观察到的现象才是唾液作用后的现象。 ②该实验以唾液为变量,所以向B试管中滴入2ml清水,形成对照。B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A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 ③通过实验现象只能得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的结论,而不能得知分解成何种物质。因此“萌芽”社团得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的结论是错误的。 ④他提出假设:随着温度的升高,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会逐渐增加。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会减慢。因此表中数据不支持他的假设。 (2)19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将瘦肉块放入小金笼内让鹰吞下,一段时间后,发现笼内瘦肉块消失了。瘦肉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本实验结果说明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图是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A、B、C表示血液中的物质,D表示某器官,a、b表示血管。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医生从某病人的D内取出一些食糜,经化验得知,其中含有氨基酸、少量麦芽糖、无机盐、脂肪酸等,则D是_____

(2)营养物质C要达到脑部,经过心脏时,最先达到心脏的哪个腔?_____;再由心脏的哪个腔泵入主动脉?_____,最终送到脑部。

(3)血液由血管a流向血管b时,发生了_____作用,此时血管b内的血细胞浓度_____(填写“减小”、“不变”或“增大”)。

(4)在血液中,物质A主要由_____运输;物质B的运输离不开甲细胞的作用,甲细胞是_____;物质B进入乙细胞是通过_____实现的。

 

查看答案

如图为小明同学用两片长方形的木板[1]、[2]和两条松紧带[3]、[4]及一颗螺丝[5],制作的肌肉牵拉骨的运动模型,请据图回答。

(1)图一中[1][2][5]合起来代表的是_____;[3]、[4]代表的是_____

(2)图二是图一中标号为_____的结构示意图,它在运动中既灵活又牢固,与其牢固性有关的是图二中的[]_____及其周围的_____

(3)据图一中虛线箭头判断,此时[4]应处于_____状态,产生一定的拉力,牵动骨围绕着_____活动,从而产生运动。

(4)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是在_____的支配和其他系统的辅助下完成的。

 

查看答案

生物世界绚烂多彩,千姿百态。下面是我们曾经在实验中观察过的几种生物,让我们一起回忆吧!

(1)A的身体呈______对称;B的体表有坚韧的_____;C的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①_____,属于_____动物。

(2)用刀片切开D的孢蒴,用放大镜能观察到其中的_____;观察E时,用_____染色后,就能看到细胞核。

(3)图中生物都有的细胞结构是_____;与其他四种生物相比,D特有的细胞结构是_____(填写下列结构序号)。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细胞质  ④细胞核  ⑤叶绿体  ⑥液泡

 

查看答案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某种原料,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实验步骤:

①将一盆栽植物放在黑暗处24小时;

②选取两片同样大小的叶M和N,并进行如图一处理(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③将整个装置放在阳光下2小时;

④取M、N两片叶,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⑤漂洗叶片,滴加碘液进行检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兴趣小组提出的问题是:_____

(2)步骤①的目的是_____;步骤④中,能够溶解叶片中叶绿素的溶液是_____

(3)实验结果:变蓝的是图一中的叶片_____(填字母),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

(4)在图二中,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是_____段(填图中字母);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时间是_____段(填图中字母);在cg时间段,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5)分析图二曲线,可以推测:在光照过强的情况下,分布在叶片表皮上的_____部分会关闭,从而影响二氧化碳吸收,导致光合作用减弱。

 

查看答案

小花同学为了能够清晰观察到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请回答实验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1)用图一所示显微镜观察时,在对光中应转动[3]_____,使_____对准通光孔。

(2)小花在进行观察中,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图二中的_____图是正确操作;小花在视野中央看到一个“P”,实际在玻片上写的是_____

(3)小花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点,转动目镜污点跟着移动,可判断污物在图一中的[ ]_____上,此时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将它取下,用_____擦拭干净后,放回原处再继续观察。

(4)图三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图三中的组合一般是_____

A.②③⑤          B.①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⑥

(5)若视野从图四中的甲转为乙,下列操作的正确排序是_____

A.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  

B.移动装片,将欲观察的对象移到视野中央

C.转动细准焦螺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