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生物试题 >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生物的特征( ) A.手触到含羞草,其叶片就立刻合拢 B.金钱豹...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生物的特征(     )

A.手触到含羞草,其叶片就立刻合拢 B.金钱豹发现猎物后迅速追捕

C.钟乳石在缓慢地生长 D.经母鸡的孵化,小鸡破壳而出

 

C 【解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手触到含羞草,其叶片就立即合拢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金钱豹发现猎物后迅速追捕、蜘蛛结网捕食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钟乳石不属于生物,不具有生物的特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今年5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强调,我国必须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下列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是(     )

A.长江流域生态修复 B.将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C.用餐使用一次性木筷 D.外出使用共享单车或步行

 

查看答案

下图为孟德尔进行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杂交实验时,为控制豌豆花粉的种类和数量,孟德尔采用的技术是______;控制豌豆性状的物质在生殖过程中随着______传递给子代。

(2)图2中,③和④的基因组成分别是__________,其比例是_____

(3)图2中,子二代的基因组成包括______,子二代的性状及比例是______

(4)假如让图2中的⑩再次与①杂交,请推测后代中矮茎豌豆所占的比例为______,请用文字描述其原因是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资料:

资料一:(1)以新鲜的蔬菜、水果、糙米等为原料,添加酵母菌、乳酸菌等发酵菌株后进行发酵,能产生糖类、有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以及一些酶类等生物活性物质,这样的混合发酵液就是酵素。

(2)网上流传,“自制酵素”不仅有助于减肥,还能排毒。因此不少人纷纷效仿在家自制饮用。专家指出,家庭制作酵素前,需要对装原料的容器进行煮沸并保持一段时间,否则很难达到卫生要求。如果喝了受到细菌、霉菌等严重污染的酵素,对人体有害无益。

资料二:(1)苏云金芽孢杆菌体内有“杀虫蛋白”基因(简称BT基因),将该基因转入水稻中,可以生产出含有BT蛋白的水稻,即BT大米,BT大米能使食用它的昆虫幼虫死亡。目前,尚未发现BT蛋白对哺乳动物有明显的毒害作用。

(2)一般来说,DNA和蛋白质被彻底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即使食用了BT大米,人体内也不会有BT基因。但近年来有科学家发现,存在未经消化的小分子蛋白质被吸收进入人体的现象。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乳酸菌等发酵菌株的营养方式为______;苏云金芽孢杆菌与霉菌相比,在细胞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_____

(2)家庭制作酵素前,需要对装原料的容器进行煮沸并保持一段时间,这样操作的目的是_____

(3)将BT基因转入水稻后,能形成杀虫蛋白,使食用它的昆虫幼虫死亡,说明了_____

(4)“蛋白质被彻底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后才能被人体吸收”,此处的小分子物质是指______;“未经消化的蛋白质被吸收进入人体”是指蛋白质进入了人体的______

(5)你是否支持大面积种植BT大米?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

 

查看答案

如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______,初级消费者是______,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需要添加的成分是_____

2)图示食物网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

3)图中决定流入此湖泊生态系统能量多少的生物浮游动物摇蚊是_____;若太阳鱼的食物1/5来自于双翅目幼虫,浮游植物2/5来自于浮游动物,2/5来自于摇蚊,则太阳鱼的能量每增加1千焦,最少消耗浮游植物______千焦。

4)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食物链浮游植物摇蚊太阳鱼鲈鱼中四种生物的有机物总量,则甲对应的生物是______

 

查看答案

图一表示部分动物的进化树,图二表示某些脊椎动物的心脏结构。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是______,其当时的生活环境是______

2)从图一可以看出,CE两类动物都是由古代_____动物进化来的。

3)图一中具有甲心脏结构的动物类群是_____(填字母),具有乙心脏结构的动物类群是______(填字母)。

4)下图表示野生华南兔的进化过程,其中X表示_____现象,Y过程中决定进化方向的是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