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生物试题 >

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

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着环境;同时生物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请用你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分析下列现象。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句中表明了____因素对鸭生活的影响。

2 有一种哺乳动物,其体形较大,但是尾、耳朵、鼻端都较为短小,它适于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这一事例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揭示了动物之间的____关系。

4 水生生物大多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而150米以下几乎没有生物生存。

请你没有植物的原因是____;没有动物的原因是____

 

温度 生物适应环境 捕食 缺少阳光 缺少食物 【解析】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不断的影响环境。在各种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 (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春天来了,温度升高,江水变暖,鸭子开始下水游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鸭子的影响。 (2)有一种哺乳动物,其体形较大,但是尾、耳朵、鼻端等都较为短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持体温,适应寒冷环境。因此,这一事例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螳螂和蝉,螳螂吃蝉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黄雀和螳螂,黄雀吃螳螂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 (4)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菌。因此海洋中的植物主要分布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导致动物、微生物等大多数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主要是因为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阳光充足。因此,150米以下没有植物的原因是缺少阳光;没有动物的原因是缺少食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国的古典诗词和曲,不仅隽永典雅,而且寓意深远,常包含一定的生物科学道理,试分析下列诗句及曲。

1)“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蝶”不见了,“黄蝶”的体色与周围环境极为相似,其重要意义在于____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其中“霜叶”和“花”分别描述的是植物的____器官和____器官。

3)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每空任填两个即可)。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上曲中的生物有:____;非生物有:____

 

查看答案

新学期同学们学会了使用显微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转动_____时,镜筒的升降范围较大;能够使标本放大到一定倍数的结构是_____4(填标号)

2)图乙和图丙中,哪一幅是观察到的人口腔上皮细胞?_____

3)图甲中3的构件名称及其作用是_____

4)恩施州2018年初中生物实验操作考试中,小H在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个污点,移动物镜和玻片标本污点都不动,说明污点在_____上。

 

查看答案

20193月我国科学家研发出肝癌早期筛查的技术方法,可以从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中筛查出患有早期肝癌的。下列有关癌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癌症是由于癌细胞分裂失控引起的 B.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预防癌症

C.癌症几乎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 D.癌症很可怕,既不能预防也不能治疗

 

查看答案

M徒步意外摔倒,导致膝盖破皮微伤,用碘伏擦拭伤处感觉很疼。试问:擦破的皮和感觉到疼的部位分别属于(   

A.保护组织、肌肉组织 B.结缔组织、神经组织

C.上皮组织、肌肉组织 D.上皮组织、神经组织

 

查看答案

根据CCTV-2报道:用特殊方法将活鱼冷冻一段时间,将鱼解冻后竟可以奇迹般地恢复活力。有学者推测是因此过程中鱼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没有损坏,问该“基本单位”是(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