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生物试题 >

把两盆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植物放在暗处24小时后,分别移入密闭的透明玻璃容器中。用...

把两盆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植物放在暗处24小时后,分别移入密闭的透明玻璃容器中。用黑色袋子将A装置罩住后,再将A、B两装置移入太阳光下照射3-4小时(如右下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两盆植物放在暗处24小时的目的是_______

(2)照射3-4小时后观察,A、B两密闭玻璃壁上都有水珠出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______

(3)取A、B两装置中的盆载植物叶片各片,用酒精隔水加热,清洗后,滴加几滴碘液观察,发现B装置中取出的叶片显现蓝紫色,而A装置叶片颜色无变化,由此可见B装置中的叶片形成了______, A 装置未出现蓝紫色,原因是_____

(4)设置A、B两装置的目的是_____

(5)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变量是光.而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是为了保证_____

(6)在这实验过程中,B装置为A、B两装置内的植物呼吸作用提供_____B装置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来源于____

 

让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淀粉)耗尽 蒸腾作用 淀粉 缺少光照,A装置中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淀粉 对照 单一变量 氧气 装置内植物A和B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或装置内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 【解析】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两盆植物放在暗处24小时的目的是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因此照射3-4小时后观察,A、B两密闭玻璃壁上都有水珠出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蒸腾作用。 (3)取A、B两装置中的盆栽植物叶片各一片,用酒精隔水加热,清洗后,滴加几滴碘液观察,发现B装置中取出的叶片显现蓝紫色,而A装置叶片颜色无变化,由此可见B装置的叶片形成了淀粉,同时也验证了植物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才能完成。A 装置未出现蓝紫色,原因是缺少光照,A装置中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淀粉。 (4)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唯一变量原则和设置对照实验原则,所以在实验中,设置A、B两装置的目的是对照。 (5)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变量是光,而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单一变量。 (6)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在这实验过程中,B装置为A、B两装置内的植物呼吸作用提供氧气,B装置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来源于装置内植物A和B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或装置内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关于动植物体结构层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动植物共有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B.植物叶片的表皮、动物的血液都属于组织

C.植物的叶、花、种子和人体的心脏、垂体都属于器官

D.动植物的各种组织都是由细胞分化形成的

 

查看答案

红树林被称为“海底森林”。是海洋生物资源的宝席之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的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沿海红树林生态系统,以水禽为代表的珍惜濒危物种及生物多样性等,下列说法不正确(    )

A. 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属于湿地生态系统而不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是

B. 细菌和真菌常常被称为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因为它们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供植物重新利用

C.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D.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查看答案

从的黄土高原有着茫茫的林海和无边的草原,儿今却成为了荒山秃岭,其主要原因是(  )

A.温室效应 B.人类乱砍滥伐 C.地壳变迁 D.气候急剧变化

 

查看答案

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一定数量的鼠妇(m表示),一半置于较暗,另一半置于较亮的环境中。推测较暗环境中鼠妇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关于蒸腾作用的意义叙述错误的是(    )

A. 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B. 增高大气温度。调节气候

C. 散失热量,降低生物体的温度    D. 促进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