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生物试题 >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发源于中国华南地区的水稻,常生活在水滨浅滩。这种...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发源于中国华南地区的水稻,常生活在水滨浅滩。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可使水稻躲避大部分杂草的侵扰。因为陆生植物一般不能耐受淹水环境,淹水后往往会发生烂根并死亡的现象。水稻茎内有气腔,可以直接把氧气运输到根,避免根细胞因缺氧而死亡。但稗草、莎草、李氏禾等耐涝性强的杂草却能在稻田中生存。要去除它们,还需施加除草剂或进行人工管理。

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且产量较高。近年来,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致力于“海水稻”开发,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筛选出天然抗盐、抗碱、抗病基因,通过杂交育种技术,计划在3年内培育出可供产业化推广的耐盐水稻品种。耐盐碱的“海水稻”,将成为今后促进荒芜土地开发,提升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

1.陆生植物淹水后烂根的主要原因是过多的水(   

A.破坏了植物的蒸腾作用

B.抑制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C.阻断了植物营养的运输

D.抑制了根细胞的呼吸作用

2.水稻茎内的气腔,是其适应水生生活的结构特点。下列植物最可能存在气腔的是(   

A.桑树 B.睡莲

C.广玉兰 D.桂树

3.稻田中水稻和稗草的关系是(   

A.寄生 B.捕食

C.竞争 D.互利共生

4.盐碱地一般不适合植物生长,其原因是(   

A.土壤溶液浓度高于植物根毛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B.土壤溶液浓度高于植物根毛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C.土壤溶液浓度低于植物根毛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D.土壤溶液浓度低于植物根毛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5.水稻对浅水环境的适应和海水稻的选育分别属于(   

A.自然选择,自然选择 B.人工选择,人工选择

C.人工选择,自然选择 D.自然选择,人工选择

 

1.D 2.B 3.C 4.B 5.D 【解析】 (1)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生活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生物都有着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4)植物细胞既可以失水,也可以吸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浓度的大小。 (5)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 被水淹的植物体,由于水把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土壤,造成土壤中缺氧,根无法进行呼吸作用导致缺乏能量供应从而使根的生命活动减弱甚至死亡,因此发生洪涝灾害后,一些植物往往会发生烂根并死亡,其主要原因是抑制了根的呼吸作用。 故选D。 2. 气腔是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结构。桑树、广玉兰、桂树都生活在陆地上。睡莲生活在水中,根、茎内部都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里面储存着空气,以满足根、茎、叶对氧气的需要。 故选B。 3. A.寄生是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A不符合题意。 B.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B不符合题意。 C.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稻田里的水稻和稗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C符合题意。 D.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D不符合题意。 4. 当植物细胞内外液体有浓度差时,植物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盐碱地的土壤溶液中含较多的盐碱,土壤溶液的浓度较高,土壤溶液的浓度大于植物细胞内部的浓度,不利于根系吸水。因此植物细胞就会失水,导致根不能吸水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故选B。 5. 发源于中国华南地区的水稻,常生活在水滨浅滩。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可使水稻躲避大部分杂草的侵扰。因为陆生植物一般不能耐受淹水环境,淹水后往往会发生烂根并死亡的现象。水稻茎内有气腔,可以直接把氧气运输到根,避免根细胞因缺氧而死亡,所以水稻对浅水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且产量较高。近年来,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致力于“海水稻”开发,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筛选出天然抗盐、抗碱、抗病基因,海水稻的选育过程属于人工选择。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2019岁末,武汉发现不明原因肺炎,并出现死亡病例和扩散现象。科学家检测发现,这场肺炎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与引发2002SARS疫情和2012MERS疫情的冠状病毒不同,它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该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中,吸入飞沫或接触飞沫沉积的物体表面可导致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但也不必惊慌,专家表示,只要坚决执行目前的防控措施,足以防控新冠病毒的威胁。

根据科学家寻找到的证据,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很可能是蝙蝠。这种体表被毛、体温恒定、胎生以及能用翼手飞翔的动物,可携带100多种病毒。这些病毒可通过蝙蝠传播给人类。因此,保护野生动物、谨防病毒跨物种传播,是我们应当从本次新冠疫情中吸取的教训。

1.下列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

B.结构简单,能独立生活

C.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

D.能通过细胞分裂繁殖后代

2.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建议市民外出一定要佩戴口罩,其目的是(   

A.消灭病原体 B.控制传染源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群

3.新冠病毒有可能起源于蝙蝠。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可判断蝙蝠属于(   

A.昆虫类 B.爬行类 C.鸟类 D.哺乳类

4.肺是新冠病毒攻击的主要部位,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肺泡。下列有关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肺泡体积小,数目极多

B.肺泡位于细支气管末端

C.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D.肺泡壁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

5.面对肆虐的疫情,人们寄希望于尽早开发出有效的疫苗,摆脱病毒带来的威胁。下列有关疫苗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B.疫苗通常是由被杀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C.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体,可使人机体产生相应的抗原

D.疫苗可以刺激人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查看答案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202061日起,《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执行。

为什么要推行垃圾分类?一方面生活垃圾产生量在逐年递增。另一方面,目前对生活垃圾的处置主要是焚烧和填埋。混合垃圾因为其中部分垃圾含水量高,很难进行焚烧处理,直接填埋不仅侵占大量土地,同时填埋后产生的渗滤液会污染土壤和水体,对周边自然环境破坏巨大。因此,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垃圾分类迫在眉睫。

根据《条例》规定,生活垃圾分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把垃圾分成这四大类主要依据两个原则:一是来源。垃圾从哪来的就让它回到哪去。厨余垃圾是从土地里面种植出来的,通过堆肥等生物处理方式重新回到土壤。而其他的几类垃圾大都是工业制造出来的。二是后期处理的需要。比如,可回收垃圾循环再利用,有毒有害垃圾单独处理。对垃圾的有效分类,虽不会减少垃圾产生总量,但可大大减少焚烧或填埋垃圾量。

1.厨余垃圾可用堆肥等方式处理,这种生物处理方式主要依靠生态系统中的(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转化者

2.之所以说厨余垃圾是从土地里面种植出来的,是因为人类的食物最终来源于植物的(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吸收作用 D.蒸腾作用

3.某同学对家中生活垃圾进行如图所示的分类。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4.垃圾填埋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其中最突出的环境污染是(   

A.水污染 B.大气污染

C.噪声污染 D.放射性污染

5.据调查,附近有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某稻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较高。推测该稻田中,体内重金属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A.水稻 B.青蛙

C.蚱蜢 D.

 

查看答案

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在显微镜视野内可看清洋葱内表皮细胞壁和细胞核,但看不清液泡。如需看清液泡,往往要将视野调暗,应进行的操作是(   

A.改用凹面镜 B.改用平面镜

C.缩小光圈 D.放大光圈

 

查看答案

2020527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成功。登顶过程中,随着海拔升高,空气越来越稀薄,当海拔超过8000米时,对人类来说,就意味着进入了“死亡地带”。限制人类在“死亡地带”存活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氧气 B.阳光

C.温度 D.水分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动物与其气体交换场所相对应的是(   

A.蚯蚓-体表 B.-气管

C.白暨豚- D.家鸽-气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