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在每年三月初。“蛰”指某些昆虫入冬后藏于土中,不饮不食;“惊”指它们在这个节气前后从蛰伏中苏醒过来。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B.表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有利于动物低温条件生存 D.上述行为是长期学习形成的
如图是城郊某农村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起始点是_____,理由是它们能够制造有机物。
(2)鸡和猪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鸡的体表覆羽,体温_____(填“会”或“不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猪的心脏主要由_____组织组成。
(3)香菇、金针菇等食用菌在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分解者。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能把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_____,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
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验证大棚蔬菜的生理活动,从A装置(内装籽粒饱满的辣椒种子)和B装置(辣椒幼苗)用透明玻璃管连接。请据图回答:
(1)向A装置中加适量的水,一段时间后,它可以为B提供_____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
(2)如果要证明幼苗的呼吸作用,必须对B装置进行_____处理。
(3)实验过程中,玻璃罩内壁上出现了大量水珠,请分析水珠主要来自_____。
(4)同学们从实验中总结出,可以通过提高大棚内_____的浓度,提高蔬菜的产量。你知道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增加大棚内这种气体的浓度吗?_____。
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中,对实验中的试管要置于37℃温水中一定时间产生了疑问,于是取了等量的三小份馒头碎屑,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进一步探究:
试管 | 加入的物质 | 处理 | 温度 | 时间(分钟) | 加碘液后的现象 |
① | 馒头碎屑+2mL唾液 | 搅拌 | 37℃ | 10 | 不变蓝 |
② | 馒头碎屑+2mL唾液 | 搅拌 | 80℃ | 10 | 变蓝 |
③ | 馒头碎屑+2mL唾液 | 搅拌 | 0℃ | 10 | 变蓝 |
(1)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发挥作用需要_____。
(2)“搅拌”相当于口腔中_____作用。
(3)假如①号试管只水浴3分钟便取出并滴加碘液,预测该实验现象是_____。
(4)馒头中淀粉最终在人体内消化成_____。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请据图回答问题:
(1)A类动物终生生活在水中,用______呼吸。
(2)B类动物的呼吸器官是______,水陆两栖,被称为两栖动物。
(3)C类动物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用_______呼吸,区分C类动物身体前后端的方法是_______。
(4)D类动物的呼吸方式很特殊,我们称为_______,原因是体内出现了______。
(5)E类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方式为_______。
(6)F类动物的体表有______,可以保护和支持内部结构,还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
(7)如果把A、B、D、E归为一类,C、F归为一类,则分类的依据是______。
如图是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血液由b射出,流经e、f到c的循环途径叫_____。
(2)由M到N处,血液由_____变成______,血液中氧气______。(增加或减少)
(3)心脏结构中,壁最厚的是______,此腔是______循环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