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淡水生态系统中存在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戊。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就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难分解的有毒物质在戊的体内最少
C.丙捕食丁后,只有物质流入丁体内
D.甲是生产者,乙、丙、丁、戊是消费者
植树造林可以营造“金山银山”,选好树种很关键。树种单一的马尾松林往往较易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将马毛松和其他树种“搭配”种植形成混交林,能有效减少病虫害。这种生态效益是由复杂的___带来的( )
A.种间关系 B.种内关系 C.地理环境 D.气候类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以化学起源说为依据,结合地质学研宄成果绘制的时间轴简图。
材料二:地球上自从35亿年前出现生命以来,已有5亿种生物存在,如今绝大多数已经消失。地质年代物种灭绝的速度极为缓慢,鸟类平均300年灭绝1种,兽类平均8000年灭绝1种。到1600年至1700年,每10年灭绝1种动物;从1850年到1950年,鸟兽的平均灭绝速度为每年1种。
材料三:一项研究显示了哺乳类和鸟类濒危或受到威胁的原因,如下表所示:
原因 | 偷猎 | 栖息地丧失 | 外来物种的影响 | 其他原因 |
鸟类 | 20% | 60% | 12% | 8% |
哺乳类 | 31% | 32% | 17% | 20% |
材料四: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农业害虫可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I而引入捕食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调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结果。
(1)由材料一可推测最初形成的生命是_____(需氧型或不需氧型),根据时间轴上植物类群出现的顺序,仅从结构特点推测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_____。
(2)由材料二可知,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_____。
(3)由材料三可知,哺乳类和鸟类濒危或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_____,保护哺乳类和鸟类的根本措施是_____。
(4)对于材料四的分析推理中正确的是_____。
A.虽然在C期间两个种群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两者之间仍然存在捕食关系
B.在A期间,如果在农田中喷洒针对害虫I的农药,蜘蛛的数量将会减少
C.在B期间蜘蛛数量较快减少的原因是该种蜘蛛的食物不足
D.引进蜘蛛前,害虫I没有危害农作物
(5)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可以理解为:生物通过_____不断进化。
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生物若分成动物和植物两大类群,则分类的依据是_____。
(2)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消费者,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_____。
(3)图中能飞行的动物类群是_____,其飞行器官是_____。
(4)蛇能够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是_____。
(5)兔、鼠和狐成活率高,分布广泛的原因是_____。
(6)通过对孔子鸟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测_____。
阅读下面资料,分析回答问题:
《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中明确提出,红绿色盲患者不能申请驾照。从遗传学角度分析,控制色盲的基因是隐性基因(用b表示),控制正常色觉的基因是显性基因(用B表示),两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因此,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组成分别表示为:XBY(正常男性)、XBXB(正常女性)、XBXb(正常女性、携带者)、XbY(色盲男性)、XbXb (色盲女性)。由此可见,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他的X染色体上有b便是色盲,而女性必须两个X染色体上同时都有b才会患病。根据父母是否色盲,可以推测出子女的情况, 例如:父亲为色盲,母亲基因组成和表现均正常,则他们的孩子表现全部正常,参照如下遗传图:
(1)如果父母亲均正常,生了一个色盲男孩,则这对夫妇的基因组成为_____,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叫_____,父子的遗传物质传递的“桥梁”是_____。
(2)如果母亲是色盲,那么儿子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色盲患者。
(3)如果母亲是色盲,父亲正常,则女儿患病的比率是_____。
(4)一对夫妇中,一方为色盲,一方色觉正常,他们子女的色觉情况:只要是女孩都与父亲一样,只要是男孩都与母亲一样,这对夫妇的基因组合为_____。
(5)由色盲的遗传现象可以体现基因和性状的关系是_____。
图1是学生小张用两片长方形的木板[3]、[5]两条松紧带[2]、[4]和一颗螺丝[1]制作的肌肉牵拉骨运动的模型;图2中两图表示鸟类的两种不同行为,图3表示的是小白鼠走迷宫,图4是蚂蚁的通讯,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3]和[5]相当于骨,[1]起_____的作用。虚线箭头表示[4]的收缩状态。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出,人的某一动作的完成过程可描述为_____。
(2)图2中金鱼所表现出的行为形成过程是_____。
(3)在研究动物的行为时,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方案,(如图3所示)在迷宫的出口处放一些小白鼠喜爱的食物,将小白鼠放进迷宫入口,记录小白鼠“尝试与错误”次数。与蚯蚓走“T”形迷宫相比,小白鼠“尝试与错误”次数要少得多,能够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该探究活动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答出一项即可)_____。
(4)动物不会说话,它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呢?探究小组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一个探究蚂蚁通讯的实验,请予以完善。
步骤一: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A、B、C三个小岛。A、B岛与A、C岛间分别用等长的木条连接起来,形成桥①和桥②,如图4所示。
步骤二:将饥饿的蚂蚁放在A岛处,B岛放食物,C岛不放食物,让蚂蚁自由通过桥①和桥②,大多数蚂蚁爬向了B岛。
步骤三:_____。(补充实验步骤)
步骤四:完成步骤二后在不干扰蚂蚁活动的情况下给桥①滴洒香水,蚂蚁队伍出现混乱状态,短时间内不能准确走向目的地,可能的原因是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