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解题过程
已知a、b、c为△ABC为三边,且满足a2c2-b2c2=a4-b4,试判断△ABC的形状
【解析】
∵a2c2-b2c2=a4-b4①
∴c2(a2-b2)=(a2-b2)(a2+b2)②
∴c2=a2+b2③
∴△ABC是直角三角形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解题过程,从哪一步开始出现错误?请写出该步的序号________.
(2)错误原因为________.
(3)本题正确结论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如图,在△ABC中,∠ACB=90°,BC=15,AC=20,CD是高.
(1)求AB的长;
(2)求△ABC的面积;
(3)求CD的长.
《九章算术》中记载:“今有竹高一丈,未折抵地,去根三尺,问折者高几何?”译文:有一根竹子原高一丈(1丈=10尺),中部有一处折断,竹梢触地面处离竹根3尺,试问折断处离地面多高?我们用线段OA和线段AB来表示竹子,其中线段AB表示竹子折断部分,用线段OB表示竹梢触地处离竹根的距离,则竹子折断处离地面的高度OA是_____尺.
在我国古代,人们将直角三角形中短的直角边叫做勾,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3世纪,汉代赵爽在注解《周髀算经》时,通过对图形的切割、拼接、巧妙地利用面积关系证明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在△ABC中,∠C=90°,斜边AB=13,AC=12,则BC的长度为________.
如图是单位长度为1的网格图,A、B、C、D是4个网格线的交点,以其中两点为端点的线段中,任意取3条,能够组成 个直角三角形.
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问题:“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备几何?”这个数学问题的意思是说:“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丈(丈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长有一根芦苇,芦苇露出水面尺.如果把这根芦苇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是多少?”设这个水池的深度是尺,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