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液态的蜡凝固时体积缩小,中间凹陷,对此现象分析错误的是
A.大多数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体积要缩小
B.固态物质分子间作用力很大,能保持一定体积和形状
C.液态物质分子间作用力比固态物质小,分子运动自由,液体具有流动性
D.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密度都要变大
仔细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类的眼睛
人类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 缩小的实像,如图所示;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在10cm处。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长时间的用眼,比如看书,看电视、电脑,都可以引起眼睛的疲劳,眼睛疲劳常见症状是头疼脑涨、眼睛发干。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大约是25cm。
(1)请把文中像的性质补充完整。如果来自近处某点的光经过晶状体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后,这就是 (选填“近”或“远”)视眼。
(2)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 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 使像变得清晰。
(3)根据上文,你认为人的正常眼睛的观察范围是: (填选项前的代号)。
A.0~10cm B.10cm~25cm C.10cm~极远处 D.0~25cm
(4)如何预防眼睛疲劳,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
阅读短文,问答问题。
建筑“不用空调的楼房”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小茜参观上海世博会后想到,夏天,室内安装空调可以调节室温消暑,然而,安装空调既消耗电能,又会造成环境污染,她受到某些世博场馆和先进建筑理念的的启示,开动脑筋,想象出了一种不用空调也能降温消暑的好方法。设想有一种材料(比如用塑料包着小蜡球),可以在20~26℃范围内凝固和熔化。若把这种材料掺在水泥中制作成地板或墙壁,就可以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夏天在这样的楼房里就用不着再开空调了。
(1)请你说出其中的道理。
(2)在生活和学习中你一定也有许多奇思妙想,请简要写出一种想象及其理论依据。
检查视力时,视力表一般放在被测者前面5m的位置,现在房间的最大长度只有3m,请你利用平面镜为同学解决这个问题。要求画图说明,并简述方法和指出利用了平面镜的哪个特点。被测者应坐在离平面镜多远的位置?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某同学依次把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但是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请你帮他们找出可能的原因。(写出2个可能原因)
(2)有2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了4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记录在下面表格中。请分析以下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写出2个结论)
|
第一小组 |
第二小组 |
||||||
1 |
2 |
3 |
4 |
1 |
2 |
3 |
4 |
|
凸透镜焦距/cm |
14 |
14 |
14 |
14 |
16 |
16 |
16 |
16 |
物距/cm |
40 |
30 |
20 |
12 |
40 |
30 |
20 |
12 |
像距/cm |
22 |
26 |
47 |
|
27 |
34 |
80 |
|
像的正、倒 |
倒立 |
倒立 |
倒立 |
正立 |
倒立 |
倒立 |
倒立 |
正立 |
像的大、小 |
缩小 |
较小 |
放大 |
放大 |
缩小 |
较小 |
放大 |
放大 |
像的虚、实 |
实像 |
实像 |
实像 |
虚像 |
实像 |
实像 |
实像 |
虚像 |
(3)凸透镜的折光能力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请你就此问题作出猜想并通过分析表中数据说明理由。
“大树底下好乘凉”,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俗语。通过学习有关物理知识,两同学对此发生了分歧:甲同学认为,打遮阳伞与在大树底下一样凉爽,因为都没有受到阳光的直射,起到了遮阳的效果;而乙同学却认为,大树底下比遮阳伞下要凉爽,这是人们的经验。
(1)你支持谁的观点?支持的理由是什么?
(2)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简明实验,来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辩。(要求写出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