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滑雪
当滑雪者从雪山顶峰风驰电掣般下滑时,你是否想到为什么白雪轻飘飘、软绵绵的,却可以承托高速奔驰的滑雪者呢?
白雪内右很多小孔,小孔内充满空气。踏着滑雪板的人把重都压在滑雪板上时,雪内的空气就会被逼出;因此,滑雪板不是与雪地直接接触,而是在一层气垫上滑行。这层气垫不但对滑雪板施加一个向上的托力,并且减小了雪地与滑雪板之间的摩擦。然而,这层气垫只能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如果滑雪者在雪地上停留超过一秒,就会沉下去。
(1)滑雪者从雪山顶峰向下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机械能 减小。
(2)滑雪板可以轻易在雪地上滑行,是由于: 。
(3)若滑雪板的长1.5m、宽12cm,滑雪者的速度最小为 1.5m/s,他才能不会在雪地上下沉。
(4)若滑雪者与滑雪板总重为720N,当其站立再水平雪地上时,滑雪板对雪地的压强为 2000Pa。
湛江市正在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推开窗门,满目清翠,走出家门,街道宽敞整洁,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小明家住市中心,他担心奶奶寂寞,想奶奶与他同住,但奶奶嫌城市夏天太热而不愿住,这激发了小明探究城乡温差原因的兴趣。暑假的某一天,他请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到选定地点,于中午同一时刻测出测试点的气温,如表。
地点 |
麻章城镇居民区 |
赤坎商业区 |
寸金桥公园 |
廉江城镇居民区 |
龙海天海滨 |
遂溪农村 |
霞山市中心 |
吉兆湾海滨 |
徐闻农村 |
雷州西湖公园 |
气温(℃) |
36.1 |
37.2 |
34 |
35.5 |
32.8 |
33.5 |
37 |
32.5 |
34.2 |
34.5 |
(1)气温最低的区域是 海滨;解析该区域气温低的主要原因 水的比热容大;
(2)质量为10kg的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温度升高了5℃,水吸收的热量是 2.1×105J,这是通过 热传递方式改变水的内能。[水的比热容为c=4.2×103J/(kg?℃)]
(3)请你为湛江市“创模”献计献策,提出两种降低市中心环境气温的办法:
① 多植树;② 建造人工湖
在“探究灯泡的电功率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猜想:
甲:电功率跟电流有关,电流越高,电功率越大。
乙:电功率跟电压有关,电压越大,电功率越大。
实验次数 |
所用灯泡 |
电流表读数 |
灯泡亮度 |
1 |
灯泡1 |
0.1A |
很暗 |
2 |
灯泡2 |
0.2A |
较暗 |
3 |
灯泡3 |
0.3A |
较亮 |
4 |
灯泡4 |
0.4A |
很亮 |
(1)小明同学就猜想甲进行了如下探究:A.按照如图连好电路;B.更换不同规格的灯泡,移动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分别记下电流表的读数和灯泡的亮度。
实验结果如下:
C.小明由此得出:电功率跟电流有关,电流越高,电功率越大。
请你对小明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估,他的实验有什么不合理之处?应如何改进?
不合理之处: 。
改进方法: 。
(2)现有如下器材:不同规格的灯泡2个、电源1个、开关1个、电压表2只、导线若干,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电路来验证猜想乙,并把电路图画在方框内。
(3)探究出电功率跟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后,爱动脑筋的
小明猜想:“电功率跟电阻之间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于是,他向老师借了一些定值电阻和其它相关器材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一、表二。
表一:
R/Ω |
5 |
10 |
15 |
20 |
30 |
I/A |
0.2 |
0.2 |
0.2 |
0.2 |
0.2 |
U/v |
1 |
2 |
3 |
4 |
6 |
P/w |
0.2 |
0.4 |
0.6 |
0.8 |
1.2 |
表二:
R/Ω |
5 |
10 |
15 |
20 |
30 |
I/A |
1.2 |
0.6 |
0.4 |
0.3 |
0.2 |
U/v |
6 |
6 |
6 |
6 |
6 |
P/w |
7.2 |
3.6 |
2.4 |
1.8 |
1.2 |
根据表一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电功率跟电阻阻值之间的关系是:
a. 。
根据表二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电功率跟电阻阻值之间的关系是:
b. 。
如图是某实验小组设计的加热器的简化电路图。R1、R2是发热电阻,R2阻值是15Ω,电源电压是12V。该加热器有高温和低温两个档位,低温档的电功率是6W。
试求:(1)低温档时,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少?
(2)R1 的电阻是多少?
(3)高温档时的电功率是多少?
如图,小明同学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10s的时间将重6N的物体匀速提升了0.3m,所测拉力F为2.5N,求本实验中:
(1)做的有用功。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拉力F做功的功率。
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点燃蜡烛,观察玻璃板后的像,如图所示:
(1)我们应选择 较薄(选填“较厚”、“较薄”)的平板玻璃来进行实验;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较黑暗(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2)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B前应先将点燃蜡烛A,但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3)改正后,再次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样做的目的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 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张白纸,则白纸上 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出现蜡烛A的烛焰的像,说明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5)做完实验后某同学总结了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其中准确的是 B:
A.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像逐渐变小
B.将蜡烛和像所在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连线跟玻璃板垂直
C.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时,像和物相距10cm
D.将玻璃板换成平面镜,成像更清晰,更有利于进行成像特点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