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上,孟老师做了一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用滴管分别在两烧杯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杯中热水都变红了,稍后冷水也都变红了.
(1)水变红了是______现象;热水比冷水红得更快,说明______.
(2)在对实验的分析与评估时,同组的小红和小明对实验的现象观察没有不同意见,但小红和小明都注意到孟老师的演示实验控制了一滴相同的红墨水,滴入等质量但是温度不同的水中.小红认为,实验中红墨水是“主动”分散到半杯水中的;而小明则认为红墨水是被稀释,是“被动”的;为了探究红墨滴入水中后的物理过程的特点,他们想到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设计了以下备选实验方案:
a、将一滴热的红墨水和一滴冷的红墨水,分别滴入半杯热水和半杯冷水,然后观察物理过程进行的快慢
b、将一滴热的红墨水和一滴冷的红墨水,分别滴入两个半杯的热水中,然后观察物理过程进行的快慢
c、将一滴热的红墨水和一滴冷的红墨水,分别滴入两个半杯的冷水中,然后观察物理过程进行的快慢
以上设计备选实验方案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7个要素中的______“要素”. (提出问题、假设与猜想、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3)为了搞清实验的设计原理,最终确定研究方案,他们请教了老师,老师说,在实验中,红墨水的用量微乎其微,对实验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它只是起到“标示物”的作用,目的是使原本不易观察到的水分子的微观运动的特点显示出来,便于观察研究.下列4个操作选项中与此研究方法类似的是______(选填前面的字母).
A.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反复做实验,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上激起层层水波,通过观察水波来确定音叉振动
C、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时,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得知摩擦力的大小
D、研究磁场时,引入了磁感线来描述磁场.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小组同学用图22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使用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小强用弹簧测力计测得动滑轮1.0N,定滑轮的重力为1.2N,每个钩码的重力为0.5N;实验过程中,忽略摩擦、绳重及实验误差,小强多次改变动滑轮所挂钩码的数量,分别记下每次所挂钩码的重力及对应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次数 | 定滑 轮重 G定/N | 动滑轮重G动/N | 钩码重 G物/N | 钩码上升 高度h物/m | 直接将钩码 举高做的功 W有用/J | 弹簧测力计示数 F动/N | 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 S动/m | 使用滑轮组动力做的功 W总/J |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 |
1 | 1.2 | 1.0 | 0.5 | 0.1 | 0.05 | 0.8 | 0.2 | 0.16 | 31.25% |
2 | 1.0 | 0.1 | 1.0 | ① | ② |
3 | 1.5 | 0.15 | 1.3 | 0.26 | 57.7% |
4 | 2.0 | 0.2 | 1.5 | 0.3 | ③ |
(1)请完成表格中的数据填写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2)小强认为,使用滑轮组一定可以省力;分析表格中的数据______(请填实验次数的序号)你可以发现,小强的观点是不全面的.只有当G
物>______时(选填“定滑轮重”、“动滑轮重”),使用滑轮组省力,机械效率也较高.
(3)结合本次实验,请提出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一种方法______.
查看答案
如图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过程.
(1)根据图中情景可以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①是假设,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B.①②③④都是实验事实
C.①②是实验事实,③④是实验推论
D.①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2)每次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是为了使它在三个水平表面上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相同,由于______小车还将继续运动;记下小车最终停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______.其中运动的小车在木板上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______(选填“平衡力”、“非平衡力”或“不受力”).
查看答案
小明同学在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中,没有把容器的质量测出来,而是多次测出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并记录在下表中.根据表中的数据求得液体的密度是______g/cm
3,容器的质量是______g.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液体体积V/cm3 | 15 | 22 | 50 | 80 |
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g | 67 | 72.6 | 95 | 119 |
查看答案
物理课上,同学们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将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得到如图所示的光路图.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如图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______.
(3)当烛焰距凸透镜7cm时,我们可以沿______(选填:“从左向右”、“从右向左”或“上述两者都可以”)方向观察到像,我们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4)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当烛焰远离透镜至某一更远的位置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查看答案
在学习《气体的压强》的课堂上,老师做了覆杯实验(如图18),将纸杯装满水,用塑料片把杯口盖严,一只手按住塑料片,另一只手抓住杯底,在空中将纸杯倒过来.移开按塑料片的手后,塑料片和杯子里的水都不落下来.根据此现象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是大气有压强.小明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塑料片和杯子里的水都不落下来是由于塑料片被水粘住了,与大气压无关.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集思广益,提出一个实验方法,研究小明提出的问题,实验步骤如下:
(1)用铁钉在纸杯底部扎一个孔;
(2)用手指堵住杯底的孔,将纸杯装满水后用塑料片把杯口盖严,用另一只手按住塑料片将纸杯倒置;
(3)移开按住塑料片的手,观察到______,然后,放开堵住杯底小孔的手指,观察到______.本实验说明小明提出的看法是______(选填“正确的”、“错误的”、“不知道”).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