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物理试题 >

为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为了比较甲、乙两种液体的比热容,小红进行如下实验: (...

为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为了比较甲、乙两种液体的比热容,小红进行如下实验:
manfen5.com 满分网
(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甲、乙两种液体,先用天平称出甲液体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天平右盘中的砝码数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每个烧杯的质量为100g,则甲液体的质量为______g;然后同样称出相等质量的乙液体.
(2)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甲、乙两种液体的初温,其示数都如图乙所示,则两种液体的初温均为______℃.
(3)某同学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分别记录加热时间和升高的温度,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了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
①根据图象,某同学认为:“加热相同的时间时,甲升高的温度高一些,这说明甲吸收的热量多一些.”这位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
②要使甲、乙升高相同的温度,应给______加热更长的时间,这说明______的吸热能力强些.
③如果已知甲的比热容是1.8×103J/,则乙的比热容是______J/.
(1)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被测物体质量等于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对刻度之和;已知烧杯的质量以及烧杯与液体的总质量,可以得到液体的质量; (2)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明确温度计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相平; (3)①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热量的多少是由酒精灯火焰的大小决定的,酒精灯相同,吸收的热量就相同. ②升高相同的温度,我们可以在纵轴上取一相同的温度,做横轴的平行线,看谁的加热时间长,谁的比热容就大. ③根据Q吸=Cm(t-t)可知在质量和吸收热量相同时,比热容和温度的变化值成反比,据此求出乙的比热容. 【解析】 (1)由图知,甲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总=100g+50g+20g+10g+2g=182g,所以甲液体的质量为m=182g-100g=82g; (2)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体的初温度为t=19℃; (3)①不正确.升高的温度大,不代表吸收的热量多,吸收热量的多少是一样的,因为是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相同的时间,酒精灯放出的热量是相等,甲和乙吸收的热量也是相等的. ②由图可知,甲和乙升高相同的温度,如都温度升到40℃,甲需要的时间是3min,乙需要的时间是4min,乙需要更长的加热时间,这说明乙的吸热能力强一些. ③根据△t=可知,在质量和吸收热量一定时,温度的变化值和比热容成反比. 我们可以取相同的加热时间4min,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4min,甲和乙吸收的热量就是相同的,甲的温度变化值为50℃-10℃=40℃,乙的温度变化值为40℃-10℃=30℃, 乙的比热容C乙=×1.8×103J/(kg•℃)=2.4×103J/(kg•℃). 故答案为: (1)82;(2)19; (3)①不正确;酒精灯相同,相同时间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②乙;乙;③2.4×103.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乙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水杯,盛有质量相等、温度不同的纯净水,其中一杯是80℃的热水,另一杯是5℃的冷水,它们都静静地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同时向两个水杯中滴入一滴碳素墨水,过几分钟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
(1)甲、乙两个水杯中,盛有热水的是______
(2)该实验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与______有关.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1)一辆汽车不小心开进了泥潭中,司机取来一套滑轮,借助位于汽车正前方不远处的大树将汽车从泥潭中拉出.请在图1中画出最省力的绳子绕法,并标出拉力的方向.
(2)如图2所示,杠杆BA在力F1、F2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l2是F2的力臂,在图中画出F1的力臂和力F2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潜水员眼睛在水下A点处,B点有条小鱼,C点有只小鸟,请作出潜水员观察鱼、鸟的光路图.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1)上海世博会很多展馆安装了太阳电池,太阳电池的能量转化情况是   
(2)为了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精神,某校同学提出下列环保建议:①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②提倡使用一次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袋;③开发生产无汞电池;其中你认为可行的是:    查看答案
某同学完成作业后,对手中的碳素笔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如图所示).你能说出它的哪些结构或使用方面涉及到什么物理知识吗?试着说出四个来.
(答案举例):碳素水的上表面覆盖有一层油状物--减慢蒸发.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 题型:解答题
  •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