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实验:
(1)给你两只烧杯,一只装半杯热水、一只装半杯冷水、一只滴管和墨水,请你设计一个小实验,验证“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请完成下列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案:
课题 | 真空不能传声 | 数据记录表格 | ______ |
器材 | 真空罩、抽气机、闹钟 |
实验 步骤 | ______ |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问答:
清新的春天,小明和家人一起爬山游玩.
路上,他发现了下列几种现象:(1)山坡上的青草泛出绿色;(2)他用力蹬地,身体一跃,登上了一块大石头;(3)小明一口气爬上山坡,浑身出汗,感到很热,于是他跑到风口,凉快多了;(4)下山时,从陡坡上走下来,速度越来越快,等.
请你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两个现象.
解释现象一:______
解释现象______:
查看答案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如图是水位自动报警原理图.当水位到达金属块A时,______亮,表示水位______.
(2)如图乙,根据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请你标出通电螺线管的N、S极和电源正、负极.
(3)将R
1=4Ω的电阻和R
2=12Ω的电阻并联接在电源两极上,测得R
1通过的电流为1.5A.则电源电压为______V;通过R
2的电流为______A.
查看答案
回顾实验和探究:(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1)探究欧姆定律:
实验装置 | 请根据电路图将第一步实验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
方法步骤 | ①用10Ω的电阻做实验,连接电路,移动滑片P,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值和电流值,填入表1. ②用20Ω的电阻做实验,连接电路,移动滑片P,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值和电流值,填入表2.但少填了一组数据,请你帮她填上. |
表格 | 表1 R1=10Ω
| 表2 R2=20Ω
|
结论 | 根据表1得出: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______. 综合分析表1和表2,能得出电流与电阻的关系:______ ______. |
(2)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实验 过程 |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闭合开关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流表示数相同,发现电磁铁 乙吸引大头针的数目比甲______. | |
结论 | 上述实验说明:电磁铁磁性强弱与______有关. |
(3)探究:电磁感应现象
实验步骤:
①当导体不动时,电流表的指针不偏转,说明电路中无电流.
②当导体向左或向右运动时,电流表的指针______(填“偏转”或“不偏转”),说明电路中______(填“有”或“无”)电流.
③当导体向上或者向下运动时,电流表的指针______(填“偏转”或“不偏转”),说明电路中______(填“有”或“无”)电流.
实验结论:闭合电路的______导体,在______中做______运动时,在导体中就会产生______,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
查看答案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如图1喷雾器的原理:当把活塞向圆筒里压入时,圆筒末端的小孔A处空气的流速加快,因此小孔A处的压强______大气压强.于是容器里药液表面上方的______就迫使药液从小孔下方的细管B上升,到达小孔A附近时,被空气流冲击,分散成为雾状.
(2)在图2中画出作用在“开瓶起子”上动力F
1的力臂的示意图.
(3)放学了,小明从学校回家,他的步行速度为1m/s,在走出5分钟后,小涛想骑自行车追上小明,小涛的速度为3m/s,小涛追上小明需要______分钟.
查看答案
回顾实验和探究:(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1)建构密度概念:
小雨在探究“密度概念的建构”的实验时,得到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 物体 | m/g | V/cm3 | /(g/cm3) |
1 | 铝块1 | 54 | 20 | 2.7 |
2 | 铝块2 | 108 | 40 | 2.7 |
3 | 松木1 | 10 | 20 | 0.5 |
4 | 松木2 | 108 | 216 | 0.5 |
①比较1、2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______的;
比较1、3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不同物质的______的.
②由上述实验我们引入了密度的概念.但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______(填“无关”或“有关”).
(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①如图所示应使木块在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作用下在______上做______运动,此时滑动摩擦力与拉力是______力.
②木块上加不同的砝码,其目的是______.
③要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应比较______图和______图,可得出结论:______.
(3)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红将实验用的小桌放在沙盘中.通过观察______,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比较图甲与乙所示的情况,可得出结论:______;比较图甲与图丙的情况,可得出结论:______.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