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装置为小明的课外小制作,A是去除了瓶底、瓶口无盖的硬塑料瓶,B是两端开口的U形管,它的一端与塑料瓶内部相通,U形管内装入有颜色的水,两侧水面相平.当从左端瓶口向瓶内适度吹风时,U形管左右两侧水面是否仍然相平?若不相平,哪侧水面高?请说明理由.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以槽中液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他们在两端开口、粗细均匀的玻璃管的下端贴一个比管口稍大的塑料薄片,并将玻璃管竖直插入液体槽中,然后顺着管壁从上端开口处向管内缓缓注水,如图所示,直至观察到薄片脱离管口下落.计算出管内水产生的压强p.改变深度h,重复实验.甲组同学还选用了粗细不同的玻璃管进行实验.所有数据均记录在下表.
小组 | 槽中液体密度 ρ(×103千克/米3) | 实验序号 | 深度h(米) | 管口面积S(×10-4米2) | 质量m(×10-3千克) | 管内水产生的压强p(帕) |
甲 | 0.8 | 1 | 0.05 | 5 | 20 | 392 |
2 | 0.1 | 5 | 40 | 784 |
3 | 0.2 | 5 | 80 | 1568 |
4 | 0.2 | 10 | 160 | 1568 |
乙 | 1.0 | 5 | 0.05 | 5 | 25 | 490 |
6 | 0.1 | 5 | 50 | 980 |
7 | 0.2 | 5 | 100 | 1960 |
丙 | 1.2 | 8 | 0.05 | 5 | 30 | 588 |
9 | 0.1 | 5 | 60 | 1176 |
10 | 0.2 | 5 | 120 | 2352 |
(薄片的重力、玻璃管的厚度忽略不计)
①此实验中,经分析得出,当薄片恰好脱离管口时,薄片处管外液体的压强______管内水产生的压强(选填“等于”或“小于”).
②各组同学分析了本组的实验数据和相关条件,其中乙组同学由实验序号______初步得出: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成正比.甲组同学由实验序号3、4初步判断:玻璃管的粗细与本实验研究结论的获得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③三组同学互动交流,分析实验序号1、5、8的数据,发现液体内部的压强(p
1、p
5、p
8)与密度(ρ
甲、ρ
乙、ρ
丙)满足关系______,可以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相同深度,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成正比.
④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中数据,经运算归纳得出:液体内部的压强与______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查看答案
科学兴趣小组的小明同学看到别人用烫开水把一个凹瘪的乒乓球“吹”圆,受此启示,他与兴趣小组的同学猜测: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体积不变)中的气体压强与它的温度有关系,其中小组成员小丽认为容器内的气体压强与它的摄氏温度成正比,而小明同学认为与摄氏温度的平方成正比.他们为验证这些猜想是否正确,设计如下实验:
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取一牢固的密闭性好又能加热的钢制气罐,通过盖上特殊的孔,在气罐内安置了温度、气压传感器,并与对应的显示仪连接,如图所示.对气罐缓慢加热,并记录了如表所示的数据.
(1)请在如图所示的对应坐标上作出此气罐的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图象.
(2)根据数据和图象,得出实验中的气压(P)与气温(t)关系的数学关系表达式为P=______帕,由此可判定 ______同学的猜想是不正确的.
查看答案
透明饮料瓶中盛有水如图所示,旋紧瓶塞.用细针在A、B处各扎一个小孔.请在图中画出此时观察到的A、B两处的现象.
查看答案
请你仔细观察如图情景,提出一个合理值得探究的物理问题.
提出的问题是:
.
查看答案
汽车追尾是高速公路上常发生的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不能立即停车.研究发现,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踩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踩刹车到车停止,汽车还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如图所示.
下表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原行驶速度v/km•h-1 | 反应距离s1/m | 制动距离s2/m |
60 | 11 | 20 |
80 | 15 | 34 |
100 | 19 | 54 |
(1)利用上表数据,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______s;(保留两位小数)
(2)由这个测试可见,______是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
(3)请在如图中画出从司机看到情况开始计时,到汽车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运动的υ-t图象.(不需准确描点)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