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想知道小灯泡的亮暗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于是找来额定电压是2.5V、电阻约为10Ω的小灯泡L,按照图甲所示的电路,将其接在电源电压为6V的电路中开始探究.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根据图甲所示的电路图,完成图乙所示实物图的连接.
(2)小明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灯泡特别亮,此时电流表、电压表都有示数,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3)小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记下三组数据如下表,其中当电压表的示数为2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这时通过小灯泡的电流是______A.
实验次数 | 电压U/V | 电流I/A | 小灯泡的亮度 |
1 | 2.0 | ______ | 暗 |
2 | 2.5 | 0.25 | 亮 |
3 | 2.8 | 0.26 | 很亮 |
分析上表,可以发现小灯泡亮度是变化的,小灯泡的亮度是由______(填“实际功率”或“额定功率”)决定的.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为______W.
(4)小明从数据中发现,灯泡的电阻是变化的,你认为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5)完成上述实验后,小明认为把灯L换成定值电阻,该实验可以用来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于是继续进行下面的实验.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过程中,应控制______不变.实验中小明将定值电阻由10Ω更换为20Ω时,闭合开关后,下一步的操作应当是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______(根据图甲填“右”或“左”)移动.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做出了如下猜想:
A.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自重有关
B.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所提的物重有关
C.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重有关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和滑轮之间的摩擦有关
针对上述猜想,该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得三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其中第1、2、3次实验的装置分别如图甲、乙、丙所示.
次数 | 钩码重 G/N | 钩码上 高度h/m | 有用功 W有/J | 测力计 拉力F/N | 测力计移动 距离s/m | 总功 W总/J | 机械效率 η |
1 | 2 | 0.1 | 0.2 | 0.9 | 0.3 | 0.27 | 74.1% |
2 | 4 | 0.1 | 0.4 | 1.6 | 0.3 | 0.48 | 83.3% |
3 | 4 | 0.1 | ______ | 1.1 | 0.5 | 0.55 | ______ |
(1)第3次实验中所做的有用功是______J,机械效率是______.
(2)在实验操作中应竖直向上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
(3)比较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可以证明猜想______(填字母)是正确的.
(4)比较第______次实验可以证明猜想A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动滑轮自重增大,对动滑轮所做的额外功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5)请你就如何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问题提出两点合理建议:
建议一:______;
建议二:______.
查看答案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焦距等于10cm的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
(1)若保持图中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移至光具座的“20cm”刻度处,则应在______cm刻度范围内移动光屏寻找像,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该像是一个倒立______的实像,应用这一原理可以制成______.
(2)若在实验中烛焰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以下操作可行的是______
A.将凸透镜往上移 B.将光屏往下移
C.将蜡烛往上移 D.将蜡烛往下移.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R
2的最大阻值为50Ω.当S闭合、S
1断开,P在b端时,灯泡L的功率为0.4W,电流表的示数为0.2A;当S、S
1均闭合,P在a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5A.求:
(1)灯L的电阻R
L和电源电压;
(2)电阻R
1的阻值.(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查看答案
某家庭需要将50kg、20℃的水加热到60℃作为生活用热水,他们利用煤气灶烧水,需燃烧0.8kg煤气.已知煤气的热值q=4.2×10
7J/kg,水的比热容c=4.2X10
3J/kg.求:
(1)50kg、20℃的水加热到60℃需吸收的热量;
(2)完全燃烧0.8kg煤气放出的热量;
(3)煤气灶烧水的效率.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小华同学骑着一辆自行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运动500m,所用时间为100s.假设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为120N.请你解答:
(1)自行车行驶的速度;
(2)在这段过程中,该同学所做的功率;
(3)若小华和自行车总质量为60kg,车胎与地面总的接触面积为40cm
2,则该同学骑车时,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少?(g取10N/kg)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