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物理试题 >

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分别对同种液体甲、乙同时加热(不计热损失),得到了它们的温度随...

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分别对同种液体甲、乙同时加热(不计热损失),得到了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则下列对它们的质量大小进行判断的说法,正确的是( )
manfen5.com 满分网
A.甲的质量大
B.乙的质量大
C.甲、乙的质量一样大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因为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并且不计热损失,所以相同时间内,甲和乙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又因为甲和乙是同种液体,所以比热容相同,结合图象判断温度的变化,最后利用公式m=进行分析. 【解析】 ∵取相同的加热时间, ∴Q甲=Q乙, 又∵甲和乙是同种液体, ∴C甲=C乙, 从图象可知, 取相同的加热时间,△t甲>△t乙, ∴从公式m=可知,m甲<m乙.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图所示,甲乙是两个没有磁性且靠得较近的铁块,它们之间没有力的作用.若在它们下面放一个磁体,则甲和乙( )
manfen5.com 满分网
A.有力作用,相互排斥
B.有力作用,相互吸引
C.仍然没有力的作用
D.以上说法都有可能
查看答案
小明同学为了探究灯泡发光时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电路,他分别把几只不同规格的小灯泡接入电路中,并使它们正常发光,且在表中记录了有关的电压、电流值和灯泡亮度情况表
小灯泡的序号1234567
电压U/V332.53648
电流I/A0.150.30.60.50.250.50.5
亮度情况:1表示
最亮,5表示最暗
543332l
(1)分析比较小灯泡序号为______的数据及亮度情况,可得到初步的结论是:当通过灯泡的电流相同时,灯泡两端的电压越大,灯泡越亮.
(2)分析比较小灯泡序号为l、2、4的数据及亮度情况,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
(3)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中的数据及亮度情况,你还可以发现(填1个即可):______
(4)小明同学发现学生宿舍走廊的灯泡容易烧坏,你认为灯泡容易烧坏的原因可能是(填1个即可):______,请你针对这个原因提出能延长路灯寿命的方法:______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湛江海湾大桥将在近年内完工,它横跨湛江港湾,桥型为双塔斜拉桥,是目前广东省内最大的跨海大桥,对湛江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请你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大桥采用群桩基础,桩基工程由几十根大型水下钻孔灌注桩组成,每根桩的横截面积约为6m2,平均桩长50m,那么灌注l根桩需要密度为2.5×103kg/m3的混凝土______kg
(2)大桥的水下基坑挖掘采用了冻结法施工技术,利用低温的液态氮在基坑周围的冻结器中______吸热,使含水的沙土层形成冻结壁,便于进行掘砌施工.
(3)灌注大桥桥墩前,先在水下的基坑灌注了宽厚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其目的是为了______
(4)假设大桥两岸海面宽为1200m,人们经渡轮过海约需20min,若大桥通车后,平均车速约为lOm/s,则人们乘车过海所需的时间比经渡轮过海所用的时间节省______min.
(5)为了确保大桥结构安全,必须限制超载车辆通过大桥.小明同学设计了一个车辆超载报警器,其原理图如图所示(未完整),当车辆超载时,信号灯发出警报.请你帮小明把电路连接完整.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钻木取火是人类在能源方面最早的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的发明直接导致了第二次能源革命,从18世纪中叶开始的这次能源革命使人类文明发生了飞速进步,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日益加深.据不完全统计,两个多世纪以来,人类能源消耗如表所示:
年代1750年1800年1850年1900年1950年2000年
能耗:亿吨标准煤3101738100
(1)分析以上数据,你有什么想法,谈谈你最担忧的问题(谈两点即可).
(2)要解决你最担忧的问题,日常生活中你应该怎样做(谈两点即可)?你有什么设想(谈两点即可)?
查看答案
电动摩托车实用、环保、污染少,深人们的喜爱.某型号电动摩托车的性能参数如下表所示:
整车净重80kg最高车速45km/h
蓄电池的电压48V轮胎能承受的最大压强2×105Pa
蓄电池类型高能免维护铅酸型车轮直径40cm
一次充电储存的电能3.5×lO6J行驶噪声≤62dB
(1)若该电动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轮胎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1.5×10-2m2,那么其载重量最大不能超过多少kg?(取g=10N/kg)
(2)若该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为50N,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为80%,求该车充一次电后,以所述情况行驶时,最多能行驶多远?此过程中摩托车的工作电流是多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