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点燃蜡烛,观察玻璃板后的像,如图所示: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______;
(2)我们应选择______(选填“较厚”、“较薄”)的平板玻璃来进行实验;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3)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B前应先将点燃蜡烛______(选填“A”或“B”),但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
(4)改正后,再次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样做的目的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______;
(5)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张白纸,则白纸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出现蜡烛A的烛焰的像,说明______.
(6)做完实验后某同学总结了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其中准确的是______:
A.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像逐渐变小
B.将蜡烛和像所在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连线跟玻璃板垂直
C.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时,像和物相距10cm
D.将玻璃板换成平面镜,成像更清晰,更有利于进行成像特点的探究.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将同一物体分别逐渐浸入到水和酒精中,为了便于操作和准确收集数据,用升降台调节溢水杯的高度来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他们观察并记录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及排开液体的体积.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液体种类 | 实验序号 | 物体重力 G物(N) |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 物体受到浮力F浮(N) | 排开液体体积V排(cm3) |
水 ρ水=1.0g/cm3 | 1 | 2 | 1.5 | | 50 |
2 | 1.0 | 1.0 | 100 |
3 | 0.5 | 1.5 | 150 |
酒精 ρ酒精=0.8g/cm3 | 4 | 2 | 1.6 | 0.4 | 50 |
5 | 1.2 | 0.8 | 100 |
6 | 0.8 | 1.2 | 150 |
(1)分析表中数据,实验所用物体的重力为______N,第一次实验中物体所受的浮力F
浮=______N.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和3(或4、5和6)可初步得出结论:当液体的种类相同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越______,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可初步得出结论: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3)请你计算出第一次实验中物体排开水受到的重力G
排=______N.通过比较每次实验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和它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还可以验证______原理.
(4)本实验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选用了不同液体并进行了多次实验,其目的是为了______(选填字母序号).
A.寻找普遍规律
B.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5)实验中小明同学观察到将同一个物体浸没在密度越大的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______.于是他灵机一动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重1.5N的物块,如图甲所示;当他把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0.5N,他就在0.5N处对应标上1.0g/cm
3的字样;当他把物块浸没在酒精中时,如图丙所示,应该在弹簧测力计刻度盘的______N处对应标上0.8g/cm
3字样,聪明的他就将图甲所示装置改装成了一个能测液体密度的密度秤.
查看答案
(1)①图1中刻度尺的读数为
厘米;②图2中秒表读数为
秒.
(2)图3所示的电表是家庭电路中的电能表,该表的读数为
kW•h.
(3)图4是一灯泡的铭牌,将该灯泡接入家庭电路中正常使用.根据有关信息填表.
物理量(单位) | 数值 |
额定电压(V) | |
| 25 |
2h消耗的电能 | |
查看答案
(1)一木块静止在斜面上,如图甲所示,用力的示意图画出木块所受到的力;
(2)如图乙所示,作出以O为支点,力F的力臂;
(3)如图丙所示,光从水里射向空气,画出折射光线;
(4)如图丁所示,完成光路图;
(5)如图戊所示,根据电路图连实物图.
查看答案
两个电阻A和B,它们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所示.则由图可知:R
A=
Ω;若把它们并联在3V的电路中,干路电流是_
A.若把它们串联在总电压为3V的电路中,则通过电阻B的电流是
A.
查看答案
如图,在一架放在水平面上、已经调节平衡的托盘天平的两个天平盘里,分别放入A,B两个实心正方体(边长r
A>r
B),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则可知m
A m
B,ρ
A ρ
B.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