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电现象的认识
我国古代对电的认识,是从雷电及摩擦起电现象开始的.早在3000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了“雷”、“电”的形声字.西周初期,在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加雨字偏旁的“电”字.
《淮南子坠形训》认为“阴阳相博为雷,激扬为电”.明代刘基说得更为明确:“雷者,天气郁激而发也.阳气困于阴,必迫,迫极而迸,迸而声为雷,光为电”.
我国古人还通过仔细观察,准确地记述了雷电对不同物质的作用.《南齐书》中有对雷击的详细的记述:“雷震公稽山阴恒山保林寺,刹上四破,电火烧塔下佛面,而窗户不异也.”
在我国,摩擦起电现象的记述颇丰.西晋张华记述了梳子、丝绸摩擦起电引起的放电发声现象:“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1)“阴阳相博为雷,激扬为电”中的“阴”指负电荷,“阳”指正电荷,云层带电是因为云层与空气摩擦使______发生转移,这种现象叫______.
(2)“电火烧塔下佛面”是因为佛面的金属膜属于______,强大的放电电流通过佛面的金属膜,金属被熔化.“而窗户不异也”是因为窗户为木制,木头属于______,所以仍保持原样.
(3)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______.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小刚家里有一支没有标刻度的水银温度计,由于没有刻度,所以不能直接用来测量物质的温度.小刚经过努力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的做法是:
(1)首先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测得水银柱的长度为4.0cm;
(2)然后放在沸水中(设外界为一标准大气压),测得水银柱的长度为23.0cm;
(3)最后放在一杯温水中,测得水银柱的长度为11.5cm.
请问这杯温水的温度为多少?(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查看答案
实验名称: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提出问题:如图所示的并联电路中,流过A、B、C各处的电流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1)按图所示连接电路;
(2)把电流表分别接入到电路中的A、B、C处,测出它们的电流,填入下表;
| A处的电流IA/A | B处的电流IB/A | C处的电流IC/A |
第一次测量 | 0.10 | 0.12 | 0.22 |
第二次测量 | 0.20 | 0.24 | 0.44 |
第三次测量 | 0.25 | 0.30 | 0.55 |
(3)为了防止个别偶然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采用方法一:______或方法二:______,重复上面实验步骤.
分析与论证:
①拆接电路时,开关必须______;
②通过对上面数据的分析,后面两次实验是采用方法______进行的,可以得出结论: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______.
查看答案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你将看到光屏上烛焰的像向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2)如图所示,在光屏中央出现了清晰的烛焰像,此成像的特点可应用在______机上.
查看答案
请你在图中每个方框中画上一个电路元件符号,使其成为一个正确的电路图.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