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物理试题 >

盛夏时节,正值用电高峰,某市电力供应紧张,政府鼓励市民节约用电.下列不属于节约用...

盛夏时节,正值用电高峰,某市电力供应紧张,政府鼓励市民节约用电.下列不属于节约用电的是( )
A.电视机不用时拔下插头
B.使用大功率的电炉烧水
C.随手关灯
D.推广使用电子高效节能灯
逐个分析选择项中的物理情景,然后结合节约用电的措施,即可得到答案. 【解析】 A、电视机不用时拔下插头.故A的说法正确. B、大功率的电炉烧水,由于电炉在烧水的过程中,能量的损失较多,效率低,所以不要用电炉烧水.故B的说法错误. C、随手关灯,可以避免电能的无谓的损失.故C的说法正确. D、电子高效节能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更高.故D的说法正确. 总上分析,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通常手电筒使用时小灯泡正常发光时,通过灯丝的电流为0.3A,这时它的电功率最接近( )
A.0.1W
B.1W
C.10W
D.100W
查看答案
某地在湖面上修建一座大桥,下图甲是使用吊车向湖底投放圆柱形石料的示意图.在整个投放过程中,石料以恒定速度v=0.1m/s下降,图乙是钢丝绳的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从t=0时刻开始投放到石料刚好接触湖底前).忽略水的摩擦阻力,g取10N/kg.求:
(1)石料浸没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2)石料的密度.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manfen5.com 满分网2010年5月7日,在第四届广东省中学物理教师创新实验能力展示交流活动中,来自潮州的黄杰华老师设计了一个“巧妙测出不规则固体密度”的实验.该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取g=10N/kg):
①将两个已调好零刻度的弹簧测力计悬挂在铁架台下,将一溢水杯和另一空杯用细线拴在测力计下,向溢水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使水满过溢水口流入空杯中;
②当水不再流出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G1和G2
③将一不溶于水的小石块用细线拴住并慢慢放入溢水杯中,此时溢出的水全部流入另一杯中,当水不再流出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G3和G4
④根据以上数据,通过计算得出小石块密度r.
(1)上述实验中,他测得G1=0.94N,G2=0.40N.G3和G4的读数如上图 (b)所示,则G3=______N,G4=______N;
(2)实验中,小石块排开水的重量是______N,小石块的体积是______m3
(3)小石块的重量是______N;
(4)通过以上数据,他得出小石块的密度是______kg/m3
(5)若将小石块换成一个小盐块,其它步骤不变,不考虑弹簧测力计读数的误差,
则他测得的盐块的密度ρ′与它的真实密度ρ相比,ρ______ρ(选填“>”、“=”或“<”).
查看答案
流量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横截面的流体的体积,用字母Q表示,定义式为Q=manfen5.com 满分网
(1)如图甲所示,水流在粗细均匀的水平管道内向右匀速流动,设水流速度为v,管内通道的横截面积为S.取一段管道AB,水从A端流到B端所用时间为t,则AB间水柱的体积V=______(要求用S、v、t表示),据定义可导出流量又可表示为Q=______
(2)打开水龙头,自来水通过导管流过如图乙所示的玻璃管,待水流稳定后,比较图中1、2两处的流速,______处的流速较大;比较C、D玻璃管中的水面高度,______管中的水面较高.
(3)打开水龙头后,只要水流不散开,就可以观察到水柱越来越细,如图丙所示.请你指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______.(提示:流量不变)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manfen5.com 满分网小明自制土密度计并测定盐水的密度.
实验器材:刻度尺、圆柱形竹筷、细铅丝、烧杯、水、待测盐水.
实验步骤:
①在竹筷的一端缠上适量细铅丝,制成土密度计.
②用刻度尺测出竹筷的长度L.
③把土密度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液面上竹筷的长度h1(如图所示).
④把土密度计放入盛盐水的烧杯中,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液面上竹筷的长度h2(或把土密度计放入盛盐水的烧杯中,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竹筷浸入液面下的长度h2
请将上面实验步骤补充完整并回答下列问题:(ρ=1.0g/cm3,FgV
(1)竹筷一端缠上铅丝,是为了______
(2)密度计是利用______条件工作的.被测液体的密度越大,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______(选填“越小”或“越大”).
(3)被测盐水的密度表达式:ρ盐水=______.(不计铅丝体积)
(4)小明计算得出盐水的密度为1.05g/cm3,已知烧杯中盐水的体积为400cm3,盐的密度为2.6g/cm3,则盐水中含盐______g.(盐放入水中溶解后,盐和水的总体积不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