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物理试题 >

一辆长30m的大型平板车匀速行驶,在全部通过一座长80m的大桥时,用了11s的时...

一辆长30m的大型平板车匀速行驶,在全部通过一座长80m的大桥时,用了11s的时间.(1)求大型平板车通过此桥时的速度是多少?(2)如果大型平板车以不变的速度经过另一座大桥时,用时是20s,求另一座大桥有多长?

 

(1)10m/s (2)170m 【解析】 试题分析:已知:L车=30m,L桥=80m,t1=11s,t2=20s。求:(1)V车;(2)L桥2 【解析】 (1)S1= L车﹢ L桥=30m﹢80m=110m,V车=S1/t1=110m/11s=10m/s (2)S2=V车t2=10m/s×20s=200m,L桥2=S2-L车=200m-30m=170m 答:大型平板车通过此桥的速度是10m/s,另一座大桥桥长170m 考点:速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作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a)、(b)所示.

满分5 manfen5.com

(1)观察图(a)可知,甲车在作  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m的路程所用时间为  s.

(2)观察图(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  m.

(3)比较图(a)、(b)可知,甲车的速度  乙车的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查看答案

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满分5 manfen5.co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 

(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如图乙),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 的实像;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查看答案

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用一块玻璃板、两支同样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橡皮泥等进行实验,如图所示.点燃玻璃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在这个实验中:

满分5 manfen5.com

(1)实验时应将玻璃板  放在水平桌面上.

(2)刻度尺的作用是 

(3)选用两支同样的蜡烛是为了 

(4)如果把玻璃板换成一般的不透光的平面镜,  (选填“能”或“不能”)顺利完成实验.

(5)在寻找像的位置时,发现出现两个重叠且模糊的像,原因是 

(6)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的位置上放置一个光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出现蜡烛A的像,这说明蜡烛成的是  像.

 

查看答案

如图甲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曾经做过的光的色散实验.实验中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

满分5 manfen5.com

(1)满分5 manfen5.com实验中,白屏上形成的彩色光带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是  ;B的外侧应该是  ,该光最显著的特性是 

(2)从实验看出,光线经过三棱镜后是向它的  偏折的(选填“顶角”或“底边”);这一规律可以用来类比说明凸透镜对光的  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  作用;

(3)如图乙所示,如果分别用红光和蓝光以平行于主轴的方向照射凸透镜,之后它们的光路会略有差异,图中通过b点的光线是  光(选填“红”或“蓝”).

 

查看答案

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水的温度/℃

90

92

94

 

98

98

98

98

98

 

 

 

(1)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请将漏填的数据填在表格内.

满分5 manfen5.com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由水的沸点,可判断出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

(3)在探究结束后,四位同学分别交流展示了自己所绘制的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能正确反映研究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