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物理试题 >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活动中,小明列举了以下四种体验声音产生的方法,其中不正确的...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活动中,小明列举了以下四种体验声音产生的方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把发声的音叉的叉股靠到水面,看到水花四溅

B.将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感受到讲话时声带在振动

C.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屑,当敲鼓时,小纸屑上下跳动

D.一粒石子落入水中后,水波从石子击中处向四周传播

 

D 【解析】【解析】 A、把发声的音叉的叉股靠到水面,看到水花四溅,说明发生的物体在振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将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感受到讲话时声带在振动,说明发生的物体在振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屑,当敲鼓时,小纸屑上下跳动,说明发生的物体在振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一粒石子落入水中后,水波从石子击中处向四周传播,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声音的产生. 【专题】声现象.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关于声现象中,以下知识结构错误的是(  )

A.声波按频率分满分5 manfen5.com

B.减弱噪声的途径满分5 manfen5.com

C.声音的特征满分5 manfen5.com

D.声音的利用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超声波“看”世界

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的高手,它长有一双眼睛,视觉很差,被认为是动物界的“盲人”.

为了研究蝙蝠如何在黑暗的夜晚捕食昆虫,17世纪末,意大利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研究发现,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而猫头鹰会撞上障碍物.后来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如果将蝙蝠的一只耳朵堵住,它就会方向感,不能躲避障碍物.

直到1930年,哈佛大学的一位大学生才利用仪器探测到蝙蝠发出的超声波,从而揭开了蝙蝠捕食之谜.原来,黑暗中飞行的蝙蝠通过鼻腔每秒发射10﹣20次超声波,这种声波可以探察到很小的障碍物,声波遇到障碍物后便会发射,就像我们在大厅里拍手会听到回声一样,蝙蝠根据这种回声的方向和时间,就能了解周围环境,辨别位置和捕食昆虫.

科学家受到回声定位的启发,发明了超声波测速仪.图甲是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每隔一定的时间发射一次超声波,显示屏上能显示发出和接收到的超声波信号.并能读出两个信号的时间差,从而测出被测物体的位置和速度.如果发出的超声波遇不到反射物,显示屏上只显示发出的超声波,如图乙中的p1、p2所示;如果测速仪正前方有一辆汽车,测速仪将接收到汽车反射回来的超声波,p1、p2的发射波n1、n2如图丙所示.

满分5 manfen5.com

(1)频率高于      Hz的声音叫作超声波,频率低于      Hz的声音叫作次声波;

(2)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发现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3)蝙蝠用来接收反射超声波的器官是

A.眼睛      B.耳朵      C.鼻子       D.嘴巴

(4)如果图乙和图丙中的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t=0.5s,则测速仪每秒钟发射      次超声波,图丙中p1、n1之间的时间间隔t1=0.2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v=340m/s,可知超声波第一次发射时汽车离测速仪的距离为      m;

(5)图丙p1、n2之间的时间间隔t2小于之p1、n1之间间隔t1,由此可以判断汽车的运动情况是

A.静止  B.向左运动  C.向右运动  D.无法判断.

 

查看答案

在做“观察水的沸腾”试验中,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小明和小红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

满分5 manfen5.com

(1)图甲中,盖在烧杯上的中心有孔的纸板的主要作用是     

(2)同学们在试验中观察到了气泡如图丙、丁的两种情形,图      能反映水在沸腾时的情形;

(3)从乙图可知,水沸腾时温度      (升高/不变/降低),液体沸点与其表面气压有关,液体表面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高.若本小组测得的沸点是准确的,什么此时实验室中的大气压      (小于/大于/等于)1标准大气压;

(4)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      (吸收/放出)热量,为了验证这一结论,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看到的现象是     

(5)由图乙可知,小红把水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比小明的长,其原因是     

 

查看答案

防治噪声有多种方法,其中“隔声”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在此方法中,选择隔声材料是关键,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毛线、报纸、棉花、泡沫)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做耳罩的填充物,实验器材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盖上盒盖,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      (响度/音调/音色);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     

(3)下面的表格是为了上述两种实验方案而设计的,其中与方案B对应的是表     

表一

材料

毛线

报纸

棉花

泡沫

响度

最弱

较弱

表二

材料

毛线

报纸

棉花

泡沫

距离

3.5

4.1

2.5

3.0

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排列顺序为     

(5)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      (大/小)的原理.

 

查看答案

如图甲所示,找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戳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满分5 manfen5.com

(1)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实像/虚像);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的像是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烛焰的正立像  D.烛焰的倒立像

(3)如图甲所示,眼睛从右向左沿易拉罐的中心线看过去,将蜡烛向左移动,塑料薄膜上的像向      (左/右)移动,将蜡烛向上移动,塑料薄膜上的像向      (上/下)移动;

(4)本实验中为了使烛焰所成的像变大,可采取的办法是:      ,由此也可以看出像的大小与      有关;

(5)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如图乙所示,B是可移动的卡片,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向水平移动B,观察像的变化情况,这样做可以探究孔的      (大小/形状)对像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