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物理试题 >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较长杠杆下面的钩码缓缓上升.

满分5 manfen5.com

(1)实验中,将杠杆拉至图中虚线位置,测力计的示数F为      N,钩码总重G为1.0N,钩码上升高度h为0.1m,测力计移动距离s为0.4m,则杠杆的机械效率为      .请写出使用该杠杆做额外功的一个原因:     

(2)为了进一步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一位同学用该实验装置,先后将钩码挂在A、B两点,测量并计算得到下表所示的两组数据:

次数

钩码悬挂点

钩码总重G/N

钩码移动距离h/m

拉力F/N

测力计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A点

1.5

0.10

0.7

0.30

71.4

2

B点

2.0

0.15

1.2

0.30

83.3

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杠杆的机械效率与所挂钩码的重有关,钩码越重其效率越高”的结论?答:      ;请简要说明理由:     

 

(1)0.5;50%;克服杠杆自身重力做功; (2)不能;两次实验时,钩码没有挂在同一位置,同时改变两组条件,数据不宜直接比较(或仅根据一次对比实验所得结论是不可靠的). 【解析】【解析】 (1)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1N,所以它的示数是0.5N. 在实验过程中,有用功是:W有用=Gh=1.0N×0.1m=0.1J, 总功是:W总=Fs=0.5N×0.4m=0.2J, 所以杠杆的机械效率是:η=×100%=×100%=50%. 利用杠杆提升物体时,克服摩擦以及杠杆自重做的功是额外功; (2)分析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应采取控制变量法,研究提起的物重和机械效率的关系时,应保持钩码所挂位置不变,而实验中,两次钩码悬挂的位置是不同的; 同时,还应进行多次实验,分析多组数据,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正确结论,只凭一次实验数据做出结论是不科学的. 故答案为:(1)0.5;50%;克服杠杆自身重力做功; (2)不能;两次实验时,钩码没有挂在同一位置,同时改变两组条件,数据不宜直接比较(或仅根据一次对比实验所得结论是不可靠的). 【点评】(1)机械效率的计算是同学们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关键是搞清楚有用功和总功,一般来说,使用机械所用外力做的功是总功,而克服提升重物重力做的功是有用功. (2)在类似的实验中,是否合理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或是否进行了多次实验来最终归纳可靠结论,是我们对一个实验的结论可靠与否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为了比较水和沙子吸热本领的大小,小文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满分5 manfen5.com

(1)在实验前应控制水和沙子的            相同.

(2)在此实验中用      表示水和沙子吸热的多少;

(3)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      沙子吸收的热量(选填:“大于”或“小于”);

(4)如果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      升高的温度更高(选填“水”或“沙子”).

 

质量/g

升温10℃所需时间/s

升温20℃所需时间/s

升温30℃所需时间/s

沙子

30

64

89

124

30

96

163

220

 

查看答案

如图是某同学在一次实验探究中所连接的电路,开关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是1.2A,S2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变化了0.5A,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满分5 manfen5.com

A.通过L1的电流为1.2A    B.通过L1的电流为0.5A

C.通过L2的电流为0.7A    D.通过L2的电流为0.5A

 

查看答案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甲,乙两个轻小物体,结果甲被排斥,乙被吸引,由此我们可以判定(  )

A.甲带正电,乙带负电

B.甲带负电,乙带正电

C.甲带负电,乙不带电或带正电

D.甲带正电,乙不带电或带负电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利用轻质滑轮组匀速拉动水平地面上重为300N的物体,拉力F的大小为30N,若物体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45N,则A处的拉力大小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别为(  )

满分5 manfen5.com

A.45N、50%    B.45N、75%    C.60N、50%    D.60N、75%

 

查看答案

在下列实验或装置所示的情景中,能量转化情况相同的是(  )

满分5 manfen5.com

A.丙和丁    B.甲和丙    C.甲和乙    D.乙和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