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物理试题 >

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初春冰雪消融是冰吸热熔化 B.夏天用...

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初春冰雪消融是冰吸热熔化

B.夏天用电风扇对着人扇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扇风降低了室内的气温

C.深秋时常出现“结霜”现象,结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D.寒冷的冬天,人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汽化的水蒸气

 

A 【解析】 试题分析:(1)熔化是指物体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 (2)液体蒸发的快慢的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快慢.蒸发需要吸热. (3)凝华是物体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4)液化是物体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液化的方式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解析】 A、初春冰雪消融是冰吸热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正确; B、夏天用电风扇对着人扇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扇风加快了身体上汗液的蒸发,蒸发要吸热,从而使人体温度降低,感到凉爽,错误; C、深秋时常出现“结霜”现象,结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凝华形成的.故错误; D、寒冷的冬天,人口中呼出的“白气”是由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小水滴,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各种物态变化的概念,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考查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和掌握,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一下成语进行解释,正确的是(  )

A.震耳欲聋﹣﹣声音的响度很大

B.隔墙有耳﹣﹣声音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

C.掩耳盗铃﹣﹣固体可以传声

D.耳熟能详﹣﹣声音的传播速度很大

 

查看答案

某同学在学习了“声音是什么”以后,总结出以下四点,其中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是一种波

C.声音具有能量

D.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最快

 

查看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为了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小名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束激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保持入射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10°),观察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变化,并记录了入射角α、反射角β、折射角γ.实验过程中小名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当把入射角增大到45°时,发现折射光线突然消失了,把入射角减小为40°时折射光线又出现了.他以为是实验仪器发生了什么问题,经检查仪器一切正常.又试了几次结果还是一样,但又有了新的发现:当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比有折射光线时明显增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小名请教了物理老师,老师告诉他:光从玻璃、水等介质射向空气,入射角增大时,折射光线离法线越来越远,而且越来越弱;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达到90°时,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λ.听了老师的话,小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还想知道这种玻璃的临界角是多少,玻璃和水的临界角相等吗,于是他重新进行了实验(从40°开始,入射角每次增加0.2°).下面是小名的实验数据:

表1  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单位:度)

α/度

0

10

20

30

40

41

41.2

41.4

41.6

41.8

42

β/度

0

10

20

30

40

41

41.2

41.4

41.6

41.8

42

γ/度

0

15.2

30.9

48.6

74.6

79.8

81.1

82.7

84.8

90

表2  光从水射向空气时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单位:度)

α/度

0

10

20

30

40

45

48.2

48.4

48.6

50

β/度

0

10

20

30

40

45

48.4

48.4

48.6

50

γ/度

0

13.4

27.0

41.7

58.7

70.1

82.7

84.0

90

仔细考察小名的探究过程和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针对“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达到900时,折射光线完全消失”这一物理现象,给它一个合适的名字叫光的      (全折射/全反射);

(2)根据实验数据,玻璃的临界角      水的临界角(大于/等于/小于).

(3)光从玻璃射向空气,入射角增大时(入射角小于临界角),反射光越来越      (强/弱);

(4)光从空气射向玻璃,入射角增大,折射光线      (可能/不可能) 完全消失;

(5)如图2是一块玻璃三棱镜(等腰直角),周围是空气,一束光垂直于一个直角面射向三棱镜画出这束光的光路图.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有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所示).

满分5 manfen5.com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表中的数据:

满分5 manfen5.com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保持不变,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满分5 manfen5.com

(1)小华实验中发现,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依然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但光屏上像的位置却偏高,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则应向      调节凸透镜.

(2)小华调整后,如上图,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就是利用此成像原理制成的(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若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将蜡烛向左移动少许,则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要      些.

(3)透镜位置不变,小明将蜡烛移到标尺45cm处,此时应站在透镜      (选填“左”或“右”)一侧观察蜡烛的像,当观察到像时      (选填“有”或“没有)光进入人眼.

(4)小明又将蜡烛放在10cm刻度线处,调整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然后拿来一只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且靠近凸透镜.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只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了适当距离时,又观察到清晰的像,由此分析,还可以只将蜡烛向      (远离/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也能观察到清晰的像,显然这是      (近视/远视)眼镜.

(5)为了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在上午第二节课后(9:30左右),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小明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焦点的位置.旁边的同学却告诉他,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其理由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