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物理试题 >

在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中,小刚同学使用了弹簧测力计、金属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

在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中,小刚同学使用了弹簧测力计、金属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适量的水、酒精和盐水),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如图表示了探究过程及有关数据.

(1)物体受到的最大浮力是      N;

(2)分析图B、C、D,说明浮力大小跟      有关,分析图      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

(3)F图中盐水的密度是     

(4)图中能正确反映浮力F和物体下表面在水中深度h关系图象的是

 

 

(1)3.6; (2)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B、C、D; (3)1.2×103kg/m3; (4)C 【解析】 试题分析:(1)由A可知物体的重力,根据称重法F浮=G﹣F′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最大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小,据此求出物体受到的最大浮力; (2)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实验探究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关系时应控制液体的密度不变,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应控制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 (3)根据称重法求出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表示出物体浸没在水中和盐水中排开液体的体积,根据物体浸没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得出等式即可求出盐水的密度; (4)液体密度相同时,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于排开液体的体积成正比,当物体完全浸没时受到的浮力不变,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根据称重法可知物体所示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解析】 (1)由图A可知,物体的重力G=10N,探究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最小示数F′=6.4N, 则物体受到的最大浮力: F浮=G﹣F′=10N﹣6.4N=3.6N; (2)分析图B、C、D可知,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不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物体受到的浮力不同,说明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要探究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实验探究时应控制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改变液体的密度,D、E、F符合; (3)由D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7N,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G﹣F″=10N﹣7N=3N, 因物体浸没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 所以,由F浮=ρgV排可得: V排==, 则盐水的密度ρ盐水=ρ水=×1.0×103kg/m3=1.2×103kg/m3; (4)液体的密度相同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成正比,即底面积相同的圆柱体,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浸入的深度成正比, 当物体完全浸没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不变, 根据F浮=G﹣F′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先变大后不变,故选C. 故答案为: (1)3.6; (2)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B、C、D; (3)1.2×103kg/m3; (4)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图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

(1)实验要探究的是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速度和      的关系.

(2)在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物体速度关系时,实验中“物体动能”指的是A物体在      位置的动能(选填“①”、“②”或“③”),物体动能的大小是通过      (填“s”或“h”)的大小来反映的.

(3)完成A球从①位置自由滑下后,测得木块B第1次移动距离s,接下来的操作是将A球放在      位置,再将木块B放在      位置,自由释放A球(两空均选填“①”、“②”、“③”、“④”或“⑤”).

(4)该实验运用的物理方法有:控制变量法和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实验时,某同学完成了图A、B、C几次实验后,又将同一小桌,按如图D和图E的方法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

(1)如图D所示,将海绵一端用木块垫起,仍使小桌静止.比较C图和D图,可知在D图中海绵凹陷程度与C图中海绵凹陷程度比较,结果是:      (选填“更大”、“一样”或“更小”)

(2)如图E所示,将小桌和砝码沿海绵右端平移,则比较图C和图E,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能否由图D和图E得出本实验的正确结论?回答:      (选填“能”或“不能”).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是小明进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操作步骤,实验过程如下:

如图甲,将水倒入溢水杯中,直至     

如图乙,用细线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物体的     

如图丙,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物体逐渐浸入水中,让溢出的水全部流入小桶中,同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如图丁,将盛有水的小桶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整理实验器材.

指出小明在实验操作中漏掉的一个步骤(a):     

请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择(a)步骤合适的顺序:

A.甲→乙→丙→丁→(a)    

B.甲→乙→丙→(a)→丁    

C.甲→(a)→乙→丙→丁.

 

查看答案

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在放置钩码前,如图甲所示,此时可以将右边平衡螺母向      调节(选填“左”或“右”),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     

(2)在放置钩码后,如图乙所示,此时可以将左边的钩码向右移动,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     

(3)小明调节杠杆平衡后,通过加挂钩码分别改变F1和F2,并测出对应的力臂L1和L2,记录实验数据.小明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小红认为小明的结论不正确,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小红将图中的F1改用弹簧测力计来拉,实验时改变拉力的      ,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比较拉力的      ,即可证明小红的判断是否正确.

 

查看答案

如图是武汉市欢乐谷的双木质过山车﹣﹣木翼双龙.

(1)过山车的小列车首先是依靠电动机将其推上长为50m、高30m的斜面顶端,当小列车在顶端静止时,小列车的动能      (选填“为零”或“不为零”),      惯性(选填“有”或“没有”).

(2)小列车从顶端向下运动时,动能逐渐      ,重力势能逐渐      (两空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如果电动机做功将重为3×104N的乘客和小列车匀速推上斜面顶端需要32s,那么此时克服重力做功至少为      J.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