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物理试题 >

我国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跨世纪工程.三峡水电站的水库大坝高185m,大坝上、下游...

我国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跨世纪工程.三峡水电站的水库大坝高185m,大坝上、下游的水位差最高可达113m,巨大的落差有利于生产可观的电力,但也带来了航运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修建船闸(如图所示).

(1)工程师将拦河大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主要是:      ;水力发电站要想发出更多的电来,就要储存更多的水,将水位提升的更高,也就是尽量使水的      更大(选填“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

(2)如图丙中,在深为10m的水下,面积为1.5m2的阀门B受到水的压力至少为多大?

 

(1)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重力势能; (2)面积为1.5m2的阀门B受到水的压力至少为1.47×105N 【解析】 试题分析:(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和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物体下落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 (2)已知深为10m的水下,利用液体压强公式p=ρgh得到阀门B受到水的压强;又知道受力面积,利用F=ps求出阀门B受到水的压力. 【解析】 (1)因为水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所以拦河大坝之所以修成“上窄下宽”的形状,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强. 拦河坝为了提高上游水位,质量一定,高度越高,水的重力势能越大,水下落时转化为的动能越大,带动水轮机转动,机械能转化为的电能越多. (2)阀门B所处的深度:h=10m, 阀门B受到水的压强: p=ρgh=1.0×103kg/m3×9.8N/kg×10m=9.8×104Pa, 由p=,可得, 阀门B受到水的压力: F=pS=9.8×104Pa×1.5m2=1.47×105N. 故答案为:(1)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重力势能; (2)面积为1.5m2的阀门B受到水的压力至少为1.47×105N.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中,小刚同学使用了弹簧测力计、金属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适量的水、酒精和盐水),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如图表示了探究过程及有关数据.

(1)物体受到的最大浮力是      N;

(2)分析图B、C、D,说明浮力大小跟      有关,分析图      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

(3)F图中盐水的密度是     

(4)图中能正确反映浮力F和物体下表面在水中深度h关系图象的是

 

 

查看答案

如图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

(1)实验要探究的是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速度和      的关系.

(2)在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物体速度关系时,实验中“物体动能”指的是A物体在      位置的动能(选填“①”、“②”或“③”),物体动能的大小是通过      (填“s”或“h”)的大小来反映的.

(3)完成A球从①位置自由滑下后,测得木块B第1次移动距离s,接下来的操作是将A球放在      位置,再将木块B放在      位置,自由释放A球(两空均选填“①”、“②”、“③”、“④”或“⑤”).

(4)该实验运用的物理方法有:控制变量法和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实验时,某同学完成了图A、B、C几次实验后,又将同一小桌,按如图D和图E的方法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

(1)如图D所示,将海绵一端用木块垫起,仍使小桌静止.比较C图和D图,可知在D图中海绵凹陷程度与C图中海绵凹陷程度比较,结果是:      (选填“更大”、“一样”或“更小”)

(2)如图E所示,将小桌和砝码沿海绵右端平移,则比较图C和图E,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能否由图D和图E得出本实验的正确结论?回答:      (选填“能”或“不能”).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是小明进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操作步骤,实验过程如下:

如图甲,将水倒入溢水杯中,直至     

如图乙,用细线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物体的     

如图丙,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物体逐渐浸入水中,让溢出的水全部流入小桶中,同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如图丁,将盛有水的小桶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整理实验器材.

指出小明在实验操作中漏掉的一个步骤(a):     

请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择(a)步骤合适的顺序:

A.甲→乙→丙→丁→(a)    

B.甲→乙→丙→(a)→丁    

C.甲→(a)→乙→丙→丁.

 

查看答案

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在放置钩码前,如图甲所示,此时可以将右边平衡螺母向      调节(选填“左”或“右”),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     

(2)在放置钩码后,如图乙所示,此时可以将左边的钩码向右移动,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     

(3)小明调节杠杆平衡后,通过加挂钩码分别改变F1和F2,并测出对应的力臂L1和L2,记录实验数据.小明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小红认为小明的结论不正确,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小红将图中的F1改用弹簧测力计来拉,实验时改变拉力的      ,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比较拉力的      ,即可证明小红的判断是否正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