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物理试题 >

小阳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其中 ENF 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

小阳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其中 ENF 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一个平面且与平面镜垂直放置。

1)保持入射光的位置不变,把纸板 F 向后折,观察现象。改变入射光的位置,多次重复上述实验过程,发现相同的实验现象。其目的是为了探究_____是否在入射光线与法线所在的平面内。

2)在实验中小阳还发现,随着入射光位置的不断改变,反射光的位置也在不断改变,  但是他们始终位于 ON 两侧,这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_____

3)接下来小阳逐渐增大入射光与法线的夹角,观察反射光并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  实验数据如下表,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正确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阳出现错误的原因是:_____

入射角/

20

30

50

60

70

80

反射角/

70

60

40

30

20

10

 

 

4)当让激光笔发出的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 OB 射向镜面时,此时的反射光将沿着________方向射出。

 

反射光线 分居法线两侧 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 OA 【解析】 (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应在同一平面内,保持入射光的位置不变,把纸板 F 向后折,在纸板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改变入射光的位置,多次重复上述实验过程,发现相同的实验现象,其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是否在入射光线与法线所在的平面内; (2)随着入射光位置的不断改变,反射光的位置也在不断改变,但是它们始终位于 ON两侧,这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当入射角分别为 20°、30°、50°、60°、70°、80°时,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即反射角也应分别是 20°、30°、50°、60°、70°、80°,不是 70°、60°、40°、30°、20°、10°,而 70°、60°、40°、30°、20°、10°正好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4)让光线逆着原来的反射光 OB 射向镜面时,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 OA 方向射出可知,将反射光线改为入射光线,光路图照样成立,体现了光路是可逆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小阳小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

1    在图乙中,将探头先后放在 ab 位置处,可观察到 U 型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 ha _____hb(选填:),他们经过多次实验观察到同样的现象,这说明同种液体,压强随_____的增加而增大。

2    为了探究密度对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还需将探头放在图丙中_____(选填:“c”“d”)位置处。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小阳在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分布的实验时,先在螺线管的两端各放一个小磁针,并在硬纸板上均匀的撒满铁屑,通电后观察小磁针的指向,轻敲纸板,观察铁屑的排列情况;由以上实验可知: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与_____磁体的磁场相似。接下来,他改变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发现小磁针转动且南北极所指方向发生了改变,请你写出小阳所探究的问题是:______?实验中轻敲纸板的目的是减小铁屑与纸板的摩擦, 使铁屑受到_____的作用力而有规则地排列。

 

查看答案

在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时,小阳采用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闭合开关后,小阳左  右移动金属棒 AB,发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角度较小,即产生的感应电流较小。

1)请你写出一种增大感应电流的方法:_____

2_____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查看答案

小阳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使用的每个钩码的质量均相等,杠杆上相邻刻线间的距离相等。如图甲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端调节,其目的是为了便于直接读出_____;杠杆水平平衡后,在杠杆上的 A 点悬挂了 2 个钩码,如图乙所示,为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应在 B 点悬挂_____个钩码,如果用弹簧测力计在 B 点竖直向上拉,则_____(选填:能够不能够)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

 

查看答案

小阳在测量导体电阻的实验中,连接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

1)请你根据实验要求在图甲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验电路补充完整。

_______

2)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滑至_____端(选填:)。

3)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电流表与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  电压表的读数为_____V,电流表的读数为_____A,电阻 R 的电阻值为_____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