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图中所示的家用电器,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是
A.电暖气 B.洗衣机
C.电风扇 D.电视机
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家用电冰箱的额定电流约为5A
B.家用电炉丝电阻约为1000Ω
C.家用吸尘器的功率约为800W
D.家用电热毯的功率约为800W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 f=_____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中心和光屏中心位于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将图乙中的蜡烛替换成高3cm的LED光,并在光屏上贴上一层厚度不计的方格纸(每格为边长lcm的正方形),保持LED光源和光屏位置不变,发现光屏上的像高6格,若蜡烛和光屏不动,将凸透镜向右移___cm,光屏上可以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且像高____格。保持此时凸透镜位置不变,将凸透镜换成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移动光屏,光屏上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成像),理由是:___。
某中学“生活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请 你帮助他们解决下列问题:
(1)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玻璃板能透光,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实验应在_____(选填“较暗”或“较亮”)环境进行;实验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 A、B 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关系。
(3)实验过程中,先在玻璃板前方2cm处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①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发现蜡烛B跟蜡烛 A 的像重合,此处用蜡烛B代替蜡烛A的像用到的是物理方法中的___________。接着小组同学用光屏代替蜡烛 B,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接收到蜡烛 A 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
②实验小组同学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1cm,B 蜡烛应与A相距_____cm才可能与A 的像完全重合, 此过程中,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将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为了让坐在右侧的小亮也看到棋子A的像,小明把玻璃板沿原平面向右移动了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棋子A的像________( 选填“会”或“不会”)向右平移.
(5)小明同学还得出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据此,在小房间可以利用平面镜的这个特点来测视力。测视力时要求人离视力表的距离为5m,现在小房间的间距只有 3m,小明用图所示方法测视力,人要坐在离视力表的距离为_____m 的地方才能进行测量。
(6)小琳将图中的玻璃板换成平面镜,垂直于纸板放置(如图),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他用激光笔沿硬纸板EO照射到平面镜上的 O 点,反射光线沿OF射出,ON垂直镜面, 发现∠NOF______∠EON(选填“>”、“<”或“=” )
(7)为了进一步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 .
A.改变光线 EO 与 ON 之间的夹角 B.改变光线 OF 与 ON 之间的夹角
(8)小琳又让入射光线沿着FO方向入射到 O 点,看到反射光线沿________方向射出。组内每位同学都能看到硬纸板上的光路,这是由于光的 __________(选填“漫反射”、“镜面反射”或“折射”)的缘故.
小聪和几位同学在实验室里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图A组装器材的顺序应按_____(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2)如图A实验装置存在的错误地方是_____,小聪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B、C所示,则图_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此时气泡中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选填 “水蒸气”或“空气”)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纠正错误后,小聪对温度计进行观察读数,发现温度计上部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____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此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D所示,说明此时气压_____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实验时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_________(填序号)①得到可靠的结论;②减小实验误差。根据收集的数据可归纳出水沸腾的特点是:_________。
(5)同班的三、四两组虽然选用的实验仪器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 E:a、b两种图象不同的原因是水的___________不同。
一辆小车以25 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以后过 0.6s开始 刹车,又经过4.4s滑行52m后车才停止运动。求:
(1)从发现情况到开始刹车,小车运动的距离是多少?
(2)在滑行52m的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从发现情况到车停止运动的平均速度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