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物态变化中,与“春暧花开的时节,千佛山上的冰雪融化汇成溪流”这一现象吸热或放热特征相同的是( )
A.从冰箱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B.农家小院室外地面出现了霜
C.成绵高速路上的浓务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D.寒冷的冬天道路结冰影响行车安全
“估测”是学好物理学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估测与实际情况最接近的是( )
A.学具三角板从课桌面掉到地上的时间约是6s
B.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约是2.5×m,它的质量约是5×mg
C.我校所在地每年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24℃
D.一般成年人的步行速度约是光速的三十万分之一
如图所示,小明探究“树荫下光斑”时,在一块硬纸板上挖一边长为4.5毫米的正方形的孔,把这块挖有方形孔的纸板对准太阳光,当纸板和地面相距较远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_________亮斑(正方向/圆形/三角形),这是光的_______________造成的;再逐渐增大纸板与地面的距离时,你会发现地面上那个亮斑将变_________(大/小);当纸板和地面距离非常非常近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亮斑(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小亮用如图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图中反射角是_____度.
(2)将纸板 B 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在 B 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说明了_____.
(3)让入射光线 EO 靠近法线 ON,则反射角会______(选填“变大” 或“变小”).
(4)在实验中纸板的作用是①_____②_________
(5)如果让光沿 FO 入射,则反射光将沿 OE 反射。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的。
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一 点,如图甲所示。
(1)当把蜡烛放在乙图位置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成倒立、_____ 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
(2)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当蜡烛向右(靠近透镜)移动一段距离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 光屏向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3)在上一步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后,取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 像,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可将蜡烛适当向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4)过了较长时间后,小明发现由于蜡烛燃烧变短了,在光屏上的像位置偏上,要想使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央,这时可以保持蜡烛不动,将凸透镜向____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当蜡烛的像再次成在光屏中央时,像的位置位于凸透镜主光轴的_____(选填“上方”或“下方”)。
(5).某次小明在实验中发现光屏上有蜡烛的像,就同时移动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然后就保持蜡烛和光 屏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凸透镜的位置,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凸透镜蜡烛都不能在光屏上成像,则原因可能是_____。
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柯将一块厚度为 0.5cm 的玻璃板(P、Q 两个平面都是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如图甲)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 A 和蜡烛 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 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 A,进行实验.
(1)在实验中,小柯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 A 的 2 个清晰的像,他用未点燃的蜡烛 B 找到了这两个像, 分别位于图中的 A′和 A′′处,其中 A′处的像是蜡烛 A 通过玻璃板的_____(填“P”或“Q”) 平面成像得到的.
(2)小柯在 A′处都放了一张白纸做光屏,结果白纸上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 A的像.
(3)小柯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 A 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些数据:
物距 u(cm) | 5.0 | 6.0 | 7.0 | 8.0 |
像距 v(cm) | 4.5 | 5.5 | 6.5 | 7.5 |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错误是:__________.(填“物距u”或“像距v”)
(4)小柯吸取了经验教训,重新选择了一块 _________ (填“薄”或“厚”)的玻璃板进行了实验.
(5)此实验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 A 蜡烛像的同时, 也能观察到B 蜡烛,巧妙地解决了 ________________ 不易确定的问题,他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是_____________ (选填“控制变量”、“等效替代”或“理想模型”).
(6)小柯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 OO′轴(如图乙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 现镜中的像相对于 A 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选填“向右”.“向左”或“不”);他又将玻璃板绕 OO′轴转向自己,发现镜中的像 __________(选填“转向自己”、“转离自己”或“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