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杨老师演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
(1)在实验中杨老师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可以便于____。如果 有3mm厚和1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老师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_________(填 “需要”或“不需要”)点燃,他可以将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 然后杨老师在白纸上记录了蜡烛A和B的位置。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 光屏上________呈现蜡烛的像(填 “能”或“不能”)
(4)杨老师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蜡烛A的像将逐渐向_____ (填 “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像的大小将_____ (填 “变大”“变小”或“不变”)
(5)在做演示实验时,前面最右边的几个同学没有能看到像,杨老师将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于是这几个同学也看到了像。这几个同学看不到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老师将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后,像的位置将________________(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不变”)。
小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应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实验中便于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C段的路程sBC=_______dm, BC 段的平均速度vBC=________________m/s.
(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 (选填 “大”或“小”)
(4)vAC________(选填“>”“<” 或“=”) vAB
(5)为了使小车到达B和C的时间测量更准确,小华提出在B和C这里增加一个挡板。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华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在下半程运动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玻璃三棱镜并穿过三棱镜,请画出这束光进入三棱镜和离开三棱镜后的光线(画出法线).
(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物体AB,作出AB在镜中成的像A'B'.
(____)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____cm;
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在听到枪声后开始计时,某运动员的成绩记录为10.71秒,你认为这个记录的时间偏________ (“长”或“短”),真实成绩应该为______s(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