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的物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
A. 木铲 B. 不锈钢锅
C. 玻璃杯 D. 陶瓷盘
为测量某工业液体的密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一套装置:图甲中,直筒型容器的底面积为100cm2,高为 50cm,重为 5N,放置在水平台秤上;图乙中,A 球的体积为 1000cm3,是 B 球体积 的 2 倍,两球用轻质细杆相连,放入甲容器中,恰能悬浮在清水中,现剪断轻质杆,只有一球上浮, 稳定后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减小了 300Pa;图丙中 C 是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和 A、B 球之中上浮 的那个小球,用一轻质无伸缩的细线通过定滑轮相连接。(不考虑滑轮的摩擦及滑轮的重力,g取10N/kg)求:
(1)轻质杆被剪断前后水面的高度差;
(2)被剪断前后轻质杆的拉力差;
(3)按图丙中所示,使上浮的小球浸没在清水中时,容器中水的深度为 30cm,若将容器中的水换为同体积的工业液体,在弹簧测力计拉力作用下使小球浸没在工业液体中,容器对台秤的压强相对于清水中增加了600Pa,求工业液体的密度。
如图所示,一个白炽灯泡 L 标有“4V,4W”的字样,将它与一个定值电阻 R0 串联后接入电源 电压恒为 6V 的电路中,当开关闭合后,测得 R0 两端的实际电压是 4V,不计温度对灯泡阻值的影 响,求:
(1)灯泡 L 的电阻值;
(2)定值电阻R0 的电阻值;
(3)灯泡 L 的实际电功率。
2019 年 1 月 3 日上午 10:26,经过 26 天的飞行,嫦娥 4 号月球探测器顺利着陆在月球背面东 经 177.6°,南纬 45.5°的预选着陆区中,成为人类首颗成功软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并通过鹊桥 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这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计划的第二阶 段,也是继 5 年前的嫦娥 3 号任务成功完成之后我国深空探测史上的新篇章。嫦娥 4 号任务包括一 枚着陆器和巡视器(月球车)的组合体,以及一枚为着陆器/月球车与地球提供通讯的中继卫星“鹊 桥”号。鹊桥号是人类首颗位于地月拉格朗日 L2 晕轨道(halo 轨道)的通讯中继卫星,目的是为了 解决着陆任务挑战月之背面的通讯难题,因此已在半年多前提前发射并于 6 月 14 日顺利抵达预定 轨道。 地球上每天都有无数人举头望明月,对着它发出各式各样的感慨。但极少有人意识到,从他们第一 次看到月亮至今,除了月亮“形状”(月相)的变化,月球表面的“图案”其实从来没变过,甚至最早 人类远祖古猿看到的月亮和今人并无区别。通过亿万年的努力,巨大的地球把月球牢牢得实现了潮 汐锁定,使它围绕地球一圈的公转周期完全等于自身转动。从地球上就只能看到当初它被固定朝向 地球的一面。虽然由于月球天平动和视差现象可以瞥见一小部分背面,但绝大部分都是看不到的。 我们称之为“月球背面”,在一些文艺作品中,还被艺术地称为“月之暗面”。需要注意的是,月球背 面也能被太阳照到,并不“暗”,只不过人类看不到而已。
(1)地球控制站与月球车之间是利用________传递信息;
(2)嫦娥四号着陆过程中,它的机械能_________ (选填“减小”、“不变”或“增大”);
(3)中继卫星“鹊桥”号围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它受_________ (填“平衡力”或“非 平衡力”)的作用。
在物理课外小组的活动中,小刚同学用如图的电路测量滑动变阻器的功率,其中R1=9Ω,电 源电压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测出一些数据如下表所示。经过对实验数据的认真分析, 可以知道: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电压表示数/V | 5 | 4 | 3 | 2 | 1 |
电流表示数/A | 0.1 | 0.2 | 0.3 | 0.4 | 0.5 |
变阻器功率/W | 0.5 | 0.8 | 0.9 | 0.8 | 0.5 |
(1)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是_______(填“从 a 向 b”或“从 b 向 a”)滑动的;
(2)滑动变阻器的功率大小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
(3)电源电压为____ V
为了探究“当接触面相同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当物块 A 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这种测量摩擦力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法;
(2)在同一次实验中,小明发现,当用不同的速度匀速拉物块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_______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3)在实验中小明通过改变物块 A 的重力进行多次实验,记录的数据如表。通过分析可知,当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时,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如果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的比值等于接触面的滑动摩擦系数,则该接触面的滑动摩擦系数为 _____________。(结果保留 1 位小数)。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A的重力(N)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测力计读数(N) | 0.8 | 1.3 | 1.6 | 1.9 | 2.4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