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回答问题:
兵马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里出土的人俑,秦朝废除了人殉制度,所以秦始皇就命工匠做了一些跟人一样的陶俑来当陪葬。这些兵马俑是按真人1∶1的比例来做的,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是开了真人比例陶俑的先河。
小明和家长去兵马俑参观,看到玻璃橱内的兵马俑后,就想到比较现代人和古代人的身高。
(1)为了便于比较身高,小明让父亲站到橱窗玻璃前,让父亲的脚和兵马俑的脚高度_____,父亲的脚和兵马俑的脚到玻璃的距离_____。
(2)小明观察发现父亲的像比兵马俑高,他得出父亲比古人的身高要_____,依据是_____。
人眼看物体的原理和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相同。正常人的眼睛,看到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_____的实像(选填“放大”或“缩小”);矫正近视眼所佩戴眼的镜片是_____透镜;人进入老年后,眼睫状体对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减弱,太远、太近的物体都看不清楚,所以老年人要戴近视远视一体眼镜(双光镜),戴上这种眼镜,透过下半部分可以看清书上文字,透过上半部分镜片可以看清远处景物。由此可知,近视远视一体眼镜上半部分是_____透镜。
《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其中诗句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
小学科学中学过了风的形成。学习密度后,小红利用家中的物品,进一步探究风形成的原因。
(1)小红用纸做了一个风车,她还需选用的物品是:_____;
(2)操作步骤是:_____;
(3)解释风形成的原因:_____。
奶牛场有自制的“酸奶”,为了测量这种酸奶的密度,晓晓同学将酸奶带到学校,课后在实验室进行了如下实验: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街螺母向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
(2)取适酸奶倒入烧杯,用天平测量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然后将烧杯中部分酸奶倒入量筒中,再次测出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为21g,则量筒中酸奶的质量是_____g。
(3)量筒中酸奶的体积如丙所示,请你计算出酸奶的密度是_____kg/m3。
(4)酸奶比较粘稠,将酸奶倒入量筒时,桶壁会_____酸奶,给测量带来误差。
小亮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如图所示,让大阳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把光屏平行放在凸透镜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_____作用。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cm。
(2)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_____。
(3)下图是第一次实验中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光屏上显示的是倒立的像,运用凸透镜这一特点制成的光学设备是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4)当烛焰从远处靠近透镜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_____透镜,此时像的大小_____(选填“远离”、“靠近”、“变大”、“变小”)。
(5)随着实验的进行,小亮发现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了一些,此时,光屏上所成的像会_____移,如果让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透镜向_____移动。(选填“上”或“下”)
(6)当蜡烛放在43cm刻度线上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接收不到像,小亮应该在透镜的_____侧观察,看到的像在透镜的_____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