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 _________cm;
(2)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__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___;
(3)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了,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该将光屏向_________(选填“上”或“下”)调节;
(4)如图丙所示,把蜡烛移到20cm刻度线处,想要看到凸透镜所成的像,观察的位置应该是______(选填“A”或“B”)。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小丽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台上,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甲所示。
①小丽选择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关系;
②在寻找蜡烛A的像时,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
(2)如图乙所示,小丽在桌面上放一个密闭的长方体木箱,其中MN是透明薄玻璃,箱内有一支未点燃的蜡烛P,在不打开箱子的情况下,她利用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Q、刻度尺、火柴测出了箱内蜡烛P到MN的距离,方法如下:
①把蜡烛Q放到MN的右侧桌面上并点燃;
②移动蜡烛Q,直到蜡烛Q的像与蜡烛P_______________;
③用刻度尺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距离,就等于蜡烛P到MN的距离。
在“探究物质熔化和沸腾”的实验中,把某种固体碾碎后放入试管中,插入温度计,再将试管放在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如图甲所示。
(1)要完成这个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_________;
(2)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如图乙所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这种物质是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第5min时,物质处于_________态;物质的沸点为_________℃。
小明在实验室中,用寒暑表和温度传感器做了以下实验:
(1)实验室中的寒暑表是用来测量环境的温度,其原理是利用液体_________的性质制作而成,如图甲所示,此时的环境温度为_________ ℃;
(2)小明将电风扇打开对准寒暑表,观察到寒暑表的示数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将图乙所示温度传感器的探头插入酒精3cm后拿出,测得的部分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 |
时间t/s | 0 | 5 | 15 | 25 | 35 | 45 | 55 | 65 | 75 | 85 | 95 | ... | 385 | 395 | 405 | 415 | 425 | 435 | ... |
温度t/℃ | 20.0 | 18 | 14.9 | 13 | 11.8 | 10.9 | 10.6 | 10.5 | 11.1 | 12 | 12.5 | ... | 19.3 | 19.5 | 19.5 | 19.7 | 19.9 | 20.0 | ... |
①在0~65s内温度会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表格数据,第450s的温度可能是__________℃。
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如图所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
(2)实验中斜面的坡度应该较_________(选填“小”或“大”)些,这样能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
(3)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______m/s。实验中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_(选填“大”或“小”)。
我国古代启蒙读本之一的《千字文》中提到“云腾致雨,露结为霜”,意思是云气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里露水遇冷就凝结成霜。你认为“露结为霜”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