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根据实验的原理______,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球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对小球运动的各段路程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______(路程/时间)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
(2)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则小球在做______(加速/减速/匀速)运动。
甲 乙
(3)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m/s,CD段的路程为____m,比较AB与BC段的平均速度得到vAB______vBC(大于/小于/等于)。实验中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大/小)。
路程(m) | 运动时间(s) | 平均速度(m/s) | 经过某点时的速度(m/s) |
sAB=0.3m | tAB=0.5s | vAB=0.6m/s | vB=1.2m/s |
sBC=0.9m | tBC=0.5s | vBC= | vC=2.4m/s |
sCD= | tCD=0.5s | vCD=3m/s | vD=3.6m/s |
(4)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做出了v-t图像,如图乙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图甲中未画出),则该小球经过E点时的速度为_____m/s。
(5)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sAE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时间tAE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____v2(大于/小于/等于)。
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
(1)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图乙是某次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生活中的______(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____(左/右)移动一段距离,像____(变大/变小/不变)。
(3)实验时,光屏上已经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一位同学用手指捏住凸透镜防止其移动,则光屏上_____(有/没有)手指的像或影子,光屏上蜡烛的像_____(完整/不完整)。
(4)将近视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镜对光线有_____作用。由此可知,在近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____(前/后)。
在探究“海波熔化特点”的实验时,小明采用如图甲的实验装置,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倒有沸水的烧杯中,这种加热方法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
温度计A和B分别测量了海波熔化过程中海波和热水的温度并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由图可知,图像____(a/b)表示温度计A的示数,海波的熔点是___℃,第7min 时,海波处于_______________(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第 10min 后,海波的熔化将______(继续/停止),理由是____。
在同一间实验室三位同学分别采用下图中①②③所示的三套实验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实验中根据各自记录的数据,分别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右图所示,则用图①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像是____(a/b/c/d);用图②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像是_____(a/b/c/d);用图③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像是____(a/b/c/d)。
考场内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的_______产生的,汽车倒车雷达利用________(超声波/次声波)探测障碍物,帮助司机倒车。声呐也是利用它来工作的,但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却不用声呐来探测周围目标,原因是___________。小明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逐渐抽出。
(1)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听到手机的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_________)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 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D.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
(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的响度____(变大/不变/变小).
(3)于是小明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____________(不能听到/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音,由此现象______(可以/不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如下图甲所示温度计示数是:___℃,如图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s;如图丙所示木块的长度为____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