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物理试题 >

工人利用图所示的滑轮组在20s内将重400N的物体向上匀速提起2m,所用拉力为2...

工人利用图所示的滑轮组在20s内将重400N的物体向上匀速提起2m,所用拉力为250N;求:

(1)物体上升的速度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

(2)若用此滑轮组将重900N的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提升,不计绳重和摩擦力,拉力应为多大?

 

(1)0.1m/s 0.2m/s (2)500N 【解析】 (1)知道物体上升的高度和时间,可利用公式v=计算物体上升的速度,从图可知,动滑轮和物体的重由2股绳子承担着,从而可以计算出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再利用公式v=计算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2)由拉力和物体的重力,根据F=(G物+G动),计算出动滑轮的重力和拉力的大小. (1)∵t=20s,h=2m, ∴物体上升的速度为:v物====0.1m/s, 动滑轮和物体的重由2股绳子承担着, 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S=2h=2×2m=4m,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v绳===0.2m/s. (2)当提起G1=400N的物体时,所用拉力为F1=250N, 由F=(G物+G动)可得: 动滑轮的重力为:G动=2F1−G1=2×250N−400N=100N, 当提起G2=900N的物体时, 所用拉力为F2=(G2+G动)=×(900N+100N)=500N,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自行车成为人们“绿色出行”的首选工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自行车运动。质量为40kg小明为了响应号召,每天都坚持骑自行车上学。自行车的相关数据如表。g10N/kg,试求:

自行车净重

200N

单轮与地面接触的面积

50cm2

轮胎承受的最大气压

2.0×l05Pa

车轮直径

0.61m

匀速行驶过程中的总阻力

总重力的0.05

 

 

1)匀速行驶时,小明对自行车的动力为多大?

2)小明行驶过程中,车轮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3)小明骑行过程中能载的货物最多是多少?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在高速公路上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h 15min,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h 45min.求:

1)轿车从A地到B地用多少时间?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查看答案

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老师指出乙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______

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并通过调整______来改变的大小.

保持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图丙中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哪个条件?______

 

查看答案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同学提出了三个猜想:

猜想A: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猜想B: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C: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

为了验证这三个猜想,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在实验中,为了使摩擦力大小等于测力计示数,小明应该用测力计水平方向拉着物体做_____运动;

2)由图_____和图_____两个实验可知,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3)由图甲和图丙两个实验可知,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有关;

4)为了验证猜想C是否正确,小明同学用图甲装置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

木块运动速度(m/s

测力计示数(N

1

0.05

0.6

2

0.10

0.6

3

0.15

0.6

 

 

由实验记录可知,猜想C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5)小明同学本实验应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初中物理实验中经常用到,请举一例(写出实验名称)_____

 

查看答案

小明同学利用AB两物体、砝码、泡沫等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观察_____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这种科学探究方法是_____法.

2)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_____

3)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通过比较图__________所示实验.

4)小明同学实验时将物体B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所示.他发现它们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他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