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物理试题 >

屋檐下有一木质直角三角架,如图所示,已知AB=3m,BC=4m,抓抓猫逮到跑跑鼠...

屋檐下有一木质直角三角架,如图所示,已知AB=3mBC=4m,抓抓猫逮到跑跑鼠后,A点让跑跑鼠逃脱,跑跑鼠沿ABC路线以的匀速拼命逃窜,抓抓猫选择AC路线同时开始追赶并恰好在C点再次抓到跑跑鼠.问:

1)抓抓猫和跑跑鼠何者平均速度大?

2)抓抓猫平均速度多大?

 

(1) 跑跑鼠的平均速度大;(2)抓抓猫平均速度是2.5m/s. 【解析】 (1)跑跑鼠运动的路程是AB和BC之和,即为7m;抓抓猫运动的路程是AC,根据勾股定理得: AC==5m, 所以抓抓猫运动的路程是5m,由于它们的运动时间相同,由v=得到跑跑鼠的平均速度大; (2)跑跑鼠运动的路程 s鼠=3m+4m=7m, 跑跑鼠运动的时间: t鼠==2s, 因为抓抓猫和跑跑鼠运动时间相同,所以t猫=2s,则抓抓猫的平均速度: v猫==2.5m/s. 答:(1) 跑跑鼠的平均速度大; (2)抓抓猫平均速度是2.5m/s.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小峰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平面镜的特点”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桌面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实验室提供四块玻璃板供小峰选择:

A.较薄茶色          B.较厚茶色          C.较薄无色        D.较厚无色

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小峰应该选择_____玻璃板;

(2)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____的关系。某同学发现看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他这样做_____(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3)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_____(填“A”或“B”)这一侧观察;

(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选填“虚”或“实”)像。

 

查看答案

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

(1)实验过程中,保持纸筒AB的位置_____,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表:

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

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较强

几乎听不到

 

(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_____,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写出一条即可);

(3)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_____作为反射面材料效果最好。

 

查看答案

下面是小芳同学做“测量苹果醋的密度”实验;

(1)她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A.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如图甲所示要使横梁平衡她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选填“左”或“右”)调;

B.用调好的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为20g

C.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苹果醋,用天平称出烧杯和苹果醋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苹果醋和烧杯的总质量为_____g

D.她将烧杯中的苹果醋倒入量筒中,量筒内液面静止时苹果醋的体积如图丙所示;

(2)小芳算出苹果醋的密度_____

(3)同组的小明认为,小芳这种方法测出苹果醋密度会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只需对小芳的实验步骤进行调整,就可减小实验误差,小明调整后的实验步骤为_____(填序号)。

 

查看答案

按要求完成填空

(1)利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的特点,加热一定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_____℃;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撤去酒精灯,水慢慢停止了沸腾,这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_____

(2)如图乙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红同学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为了_____,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_____开始下滑;

(3)如图丙所示,将纸板NOF从直线AB所在位置绕ON向后转动,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_____

(4)如图丁所示,拨动张紧的橡皮筋,橡皮筋来回跳动,且有声音产生,说明_____

 

查看答案

将一平面镜斜放在装有水的水槽中,有一束光线垂直射入水中,如图所示,请画出这束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再由水射入空气中行进的光路图。

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