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有一个小铝球,他一直都不知道这个铝球是否空心,当他学完密度的知识后,利用身边的天平和杯子,测出了这个铝球的密度,并判断出了铝球是否空心.步骤如下:用天平测出杯子的质量为100g,杯子中装满水后的总质量为180g,再测出小铝球的质量为54g,将这个小铝球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中,测得总质量为204g;(ρ铝=2.7×103kg/m3)
(1)请你计算出小球的体积.
(2)请你计算出小铝球的密度.
(3)判断该小铝球是不是空心球,如果是,空心部分有多大?
武汉马拉松赛简称“汉马”,横跨“一城两江三镇四桥五湖”,被称为拥有“最美赛道”的马拉松赛事.如图为选手们通过建成通车60周年的武汉长江大桥时的情景.半程马拉松距离21km,排名第一的选手用时70min.
(1)这名选手跑完半程马拉松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2)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全长1670米.以平均速度计算,这名选手通过长江大桥用了多长时间?
(3)设马拉松队伍通过大桥时长度不变,队伍匀速前进的速度为4m/s,整个队伍通过大桥共用时500s,马拉松队伍有多长?
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铜块和木块的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
在实验前。小明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猜想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三: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1)实验时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沿水平方向做______________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比较甲、乙两图,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3)图乙、丙中铜块和木块叠在一起的目的是使_________相同,比较乙、丙两图可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有关。
(4)要“探究滑动摩打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是否有关”,小明将木块和铜块做为一个整体竖着放置在长木板上,如丁图,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并与乙比较。你认为他的探究方案中存在的主要缺陷是:______
某兴趣小组想测某岩石的密度,器材有:天平、砝码、量筒、烧杯、足量的水、胶头滴管等,他们经过思考,进行下面的操作:
(1)小闻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调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如果此时指针如图甲所示,应向________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小闻将砝码错放在左盘,待天平平衡后,如图乙所示,则石块的实际质量是_____g,利用量筒测岩石的体积,由图丙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岩石的密度为_______g/cm3,实验中,由于没有考虑到岩石的吸水性,所以密度测量结果偏________(选填“大”、“小”).
(3)为了避免石块吸水对实验结果带来的影响,小闻把石块从水中取出,擦干表面的水,用正确的方法再次称量了石块的质量,此时石块质量为75.2g,那么石块的实际密度应该是______ kg/m3
(4)实验时,小闻不小心打碎了量筒,于是利用烧杯重新进行实验,他进行了如图丁所示的实验操作:
a. 用天平秤出石块的质量mo。
b. 将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标记好水面的位置,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c. 为防止石块吸水带来的影响,他将石块用保鲜膜包裹好,放入装水的烧杯中,倒出超过标记处的水,并用胶头滴管调节使水面恰好在标记处,测出此时烧杯、水、石块全部的质量为m2
d. 通过计算,石块的密度表达式为ρ=____________(用题中给出的物理符号和ρ水表示)。
(5)实验结束后,他们进行讨论:若c操作中倒出水后,水面还高于标记处,这样的情况下测出的密度值将____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如图甲所示,探究平面镜成像的持点的实验装置。乙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装置。
(1)在图甲的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利用了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________,某同学在做图甲实验中,无论如何移动蜡烛B都难以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你认为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明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2)小明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如图乙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_____________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成___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
(3)在如图乙所示实验场景下,小明同学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为了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将光屏向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小明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丙所示),在不移动光屏的情况下,光屏上也能成清晰的像,由此判断小明同学戴的是_____透镜(选填“凸”或“凹”)。
如图所示,画出物体在光滑斜面上下滑时的受力示意图.
(_______)